包青天铡刀的来历

包青天铡刀的来历

三侠五义书里提到,三口铡刀是公孙策想出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5
历史上没有包拯的三口铡刀 这是后代的公案小说(多为明清时期)里的杜撰。

包拯从来没有做过宰相,也没有什么权威无边的“铜铡”。他最大的官职是做到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后升为礼部侍郎,死后追为礼部尚书。他的长相也不是什么黑脸,倒是和他同朝为官的侍御史赵扩,因其“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编戏人把赵的“铁面”挪给包拯了。还应指出,包拯是位“清官”,但和他同时代也先后做过御史和开封知府的吴奎、赵扩、唐介、庞籍、欧阳修等,不管“政绩”、“直声”都不比包拯差。不知为什么独有这位被欧阳修称为“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的包拯,从宋元至今在戏剧舞台乃至民间,一花独秀,大显威风,经久不衰,流传千年。包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比较正直清廉的好官,曾做过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好事,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其历史地位是应该肯定的。但为什么人们把他神化了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受尽赃官酷吏、权豪势家的欺压凌辱,希望能有为民伸冤的“清官”,再加上历史上清官屈指可数,人们在绝望中企盼,呼唤“青天大老爷”;封建统治者为其长治久安,也希望有维护其封建秩序的“良吏”,作为楷模,所笼络民心。这样,“包青天”应运而生,戏越编越多,人越传越神,一直到今而不绝。但是,最好的清官仍然是人民群众的老爷,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因此,什么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一定是他们已经被侮辱、被欺凌之时。显然,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在健全的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须乞灵于清官。”
参考资料:王春瑜《老牛堂札记》第94页
第2个回答  2009-10-25
不光是古代清官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就是现在的政权也同样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工具。虽然宋朝的官吏,兵部和特务制度有许多冗沉的地方,你也不可能说整个仁宗年间没有清官吧。如果包青天不算那谁还能担当?统治阶级之中也有爱民如子之人,比如刘备。官府之中也有忧国忧民之人。比如范仲淹。你说阶级禁锢思想,你要棍棒打狗也不能打一片都打完吧。再说人本无完人,包青天在戏曲电视里经艺术化就是个完人,但在古代现实中总有办错案做错事的时候。你的这些材料不知道是在哪弄来的?凭你这山材野料文章可不能毁了一位清官的清誉即使他已不在人间。再说包青天是你所说的不属实。但展昭一身武艺,一生走遍江湖,行侠仗义,维护忠良惩奸除恶。就算我信不过包拯,展昭的为人我还是信的过的。凭你片面之词怎么能在此妖言惑众蛊惑人心。来人啊请展护卫出尚方宝剑,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将此人拿下狗头铡伺候。开铡
第3个回答  2017-01-19
相传,北宋开封府内有“龙头、虎头、狗头”铡刀三口。“龙头铡”用来处死违法的皇亲国戚,“虎头铡”用来处死违法的贪官污吏,“狗头铡”用来处死违法的民间无赖之徒。
“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开封府特制刑具的称呼。但是,一般人却不知,三口铡刀的真正出处是自上古时期的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传承而来。
古人认为,剑刀为古之圣品,至尊至贵,人神咸崇。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剑与刀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汉代司马迁《史记》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从以上记载可知,铸制剑刀产生于上古的黄帝、蚩尤时期。
这说明,剑与刀的历史极为久远。所以,后人称剑与刀为“短兵之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开封为华夏文化发源的核心地区,是上古时期剑刀最早产生的地方,自古就有“轩辕黄金剑”、“大梁剑”和“鸣鸿刀”、“苗刀”、“龙牙刀”、“虎翼刀”、“犬神刀”的人文历史流传。下面主要介绍上古时期的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传承到宋代以后的情况。
开封关于“青天三铡刀”的传说
相传宋仁宗年间,陈州大旱,皇帝派四国舅到陈州放粮。四国舅见利忘义,在发放的粮食里掺了石沙,坑害百姓。开封府尹包拯知道此事后,马上上书朝廷查处。宋仁宗加封包拯为龙图阁大学士,派其前往陈州稽查四国舅放粮赈灾一案,并统理民情。
包拯跪奏道:“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宋仁宗心里明白,道:“再赏卿御札三道,看谁敢不服?”包拯谢恩,领旨出朝。
包拯的得力助手、师爷为公孙策。他深知包拯秉性耿直,担心其因举报皇亲国戚被皇上治罪,自包拯入朝后,便提心吊胆、坐立不安,忽听府外一片喊声,以为大事不好。正在惊惶之际,只见包拯之侄包兴进来说:“老爷被圣上加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派往陈州查赈。”公孙策真是喜出望外。不多时包拯下朝,对公孙策道:“圣上赐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你须替我仔细参详,莫要辜负圣恩。”
公孙策千思万想,猛然省悟,于是研墨蘸笔,先度量、设计铡的尺寸,注写明白,后又写了铡的制作方法,并分上、中、下“三品”和“降龙”、“伏虎”、“斩犬”(俗称“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种铡刀款式,并用笔画出。公孙策故意将“札”字写作“铡”字,将“三道”写作“三刀”,当面呈给了包拯。包拯将呈文一一看明,不由春风满面,口中称赞:“先生真天才也!”然后叫包兴传唤工匠,连夜打造出样式,待明日恭呈皇上御览。
第二天,包拯临上朝时,吩咐将刚做好的“御札(铡)三道(刀)”样式用黄箱盛上,抬至朝中,预备御览。来至朝中,包拯出班奏道:“臣包拯昨蒙圣恩,赐御铡三刀,臣谨遵旨,拟得式样,不敢擅用,谨呈御览。”说着,便将黄箱抬到殿上,请皇上观看。包拯接着奏道:“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级行法。”宋仁宗早已看得明白:包拯用意无非是借“札”字之音改作“铡”字,做成三口铡刀,以作镇吓外官之用。仁宗不觉龙颜大喜,称羡包拯奇才巧思,立刻准奏,说:“不必定日请训,俟御刑造成,急速起身。”包拯谢恩,第二天便前往陈州,查明事实之后,将四国舅用龙头铡处决,为陈州百姓出了一口气。
在现在上演的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开封府的那三口大铡刀。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在戏曲的影响下,包公和铡刀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开封的开封府景点内,不仅陈列有三口大铡刀,还作为旅游节目,天天有演员扮演包公和他的手下在开封府里“开铡”,颇有公断的氛围。
第4个回答  2009-10-25
zxc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