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初期遇到的困难

以前我很积极的去争取,现在我很积极的去放下,以前我获得很多利益,现在我失去很多利益。
学佛后,以前会有的一些怨怼激愤少了,但是在专业学习中那种不顾一切进取的心也淡了。
请大家指点我一下,谢谢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
  佛法的修习,首先是持戒,其次一定要先找到适合的业处。

  出现你这样的情况,有两个方面的可能:
  1、没找到合适你的业处。
  2、没有培育起足够的对业处的喜欢之心,也就是要喜欢你修行的方式,比如如果是修习入出息念,那就要对呼吸保持喜爱。

  推荐修习入出息念。入出息念是佛陀曾经修习的,佛陀就是通过入出息念达到禅定,并在此基础上修观,因此才证悟涅盘的。修习入出息念可以看《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其中的业处篇。
  为什么推荐入出息念:
  第一、它是一切菩萨证悟佛果的修行方法
  第二、佛陀经常教导修习入出息念
  第三、修习入出息念有很多殊胜之处

  有以下的殊胜之处:
  1、下手容易,所缘简单。
  与其他的禅修业处对比,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容易,不用另外准备遍相。比如修习不净先要取不净相,取不净相要去找尸体,尸体越腐烂、越难看、越臭、越令人厌恶越好。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取不净相有时候会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又如修地遍要先做地遍的遍相。修白遍等业处也要做遍相。然而,修入出息念可以免去这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呢?
  因为,修习入出息念的所缘只是呼吸。呼吸对于人类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从母胎呱呱落地,一直到这期生命的终结,在这期间都有呼吸。因此,要修入出息念,只须直接去觉知自己的呼吸就行。正念地觉知呼吸就是在禅修。这种禅修方法不用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直接了当。除了睡眠之外,其他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习入出息念。此是殊胜处之一。

  2、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寂静。
  入出息的相很微细,并不像不净相等那么粗。不净相是很粗、很厌恶的,有时候心会排斥、抗拒。三十二身分的相也同样是很粗的,容易厌恶。地遍的相在刚开始修的阶段也是很粗的。然而,入出息念的相是很细的。当我们把心念专注在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呼吸的轻柔。当然,我们不用注意其轻柔的特性,只是说跟其他所缘相比,入出息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轻柔性。此是殊胜处之二。
  3、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迅速消除妄想。
  佛陀在《增支部•美奇亚经》(Meghiyasuttaü)中说:
  “要断除贪爱,应修习不净;要断除瞋恚,应修习慈心;要断除寻(杂念),应修习入出息念;要断绝我慢,应修习无常想。”(A.9.1.3)

  在经律中,佛陀也指出修习入出息念的殊胜之处:
  “诸比库,修习、多作此入出息念之定,不但寂静、殊胜、不杂、乐住,而且能令再再生起的恶、不善法由此消失、停止。
  诸比库,犹如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非时大雨能立刻使飞扬的尘土由此消失、停止。”(S.54.9; V.1.165)
  修习入出息念就像大雨洗掉漫天飞扬的尘土一般,能够使许多妄想很快地被消除。

  4、修习入出息念能够证得禅那。
  在四十种业处当中,佛随念、四界差别等十种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禅那;十不净、身至念这十一种业处只能达到初禅;慈、悲、喜三种业处只能证得第三禅,但通过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证得色界的第四禅。缅甸帕奥禅林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拥有禅那的禅修者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是通过修习入出息念证得禅那的。
  所以,修习入出息念有诸多的功德、利益。
  正因如此,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都教导这种业处;也正因如此,历代上座部佛教的许多长老、禅师们都喜欢教导和修习入出息念。当我们见到入出息念的这些功德与利益,就应当修习入出息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4
学佛肯定需要牺牲世间利益的,从而换来出世间的利益。一开始可以实行"双轨制",保证学佛所需要的生活资粮、不至于在出世间前先"翻船"。然后逐渐把重心过度到出世间上。
第2个回答  2009-10-24
想是楼主有些错会了。积极追求是执著,积极放下又何尝不是一种执著呢。学佛要学到生活里,工作一样得尽力,学业一样得用功。只是学佛之人该当在生活中看到更高的价值,更深的意义。而能在一切生活的努力中得到锻炼,成长智慧。

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人生无一事可求,也无一事可放下,皆因追求与放下还是二分思维,还是分别心在。要明白不是追求还是放下的问题,而是要超越问题。不是与问题纠缠不清,而是要看到问题不在那儿。
提升思维很重要…
第3个回答  2009-10-24
出世入世,出世间亦入世间。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回向娑婆)
第4个回答  2009-10-24
随喜楼主。

我要向你学习。
第5个回答  2009-10-28
你错了,佛法要辩证的看。放下不是放弃,是积极而不是消极,是要你放下贪心、嗔恨心、愚痴的心。因为这些是恶途的阶梯,成佛的障碍,所以要你放下。但并不等于放下一切,要是那样,连饭都放下不用吃了。明白了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