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时会无故感到恐惧,紧张。我这是怎么了?

出现以上这种情况有好几年了,最近感觉越来越严重。具体症状是无故感到恐惧,紧张,感觉老有什么事情压在心里,胸闷、呼吸短。感觉四肢无力,做下运动就会喘不过气来,越来越不想亲近别人,有时会胡思乱想,感觉记忆力大不如以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是心理疾病吗?病因是什么?该如何治疗?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您好,从您所说的资料来看,您有焦虑症的倾向,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病得心医,最好的治疗方式是心理咨询与治疗,药物治标不治本,有副作用与依赖性,我们建议您进行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免影响您的生活

焦虑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焦虑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不稳定现象,如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冷,手指发麻,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等。有些患者为上述躯体不适感而焦虑不安。常自扪脉搏是否增快,心跳是否停止,呼吸是否还有,皮肤颜色是否已经改变,为此而情绪紧张。检查时患者焦虑,双眉紧锁,肌张力增加,反射活跃,常伴有不安的动作,如不断的眨眼,敲打手指或捶手顿足等。
所谓焦虑性歇斯底里,见于部分焦虑症患者,可有阵发性恐惧发作,表现心情极度紧张恐惧,心慌,呼吸困难,喉部有窒息感,出冷汗,全身颤抖以及晕眩和飘浮不稳感等。患者往往认为这是一种濒死的感觉,它与歇斯底里的区别,在于发作间期仍有上述焦虑,紧张情绪存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4
http://hi.baidu.com/lyszchina/blog/item/477e9bef83ae52e7ce1b3e85.html
或许可以帮助你 如果你能认真读完的话
第2个回答  2009-10-24
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一般始于青春期;都具有混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归咎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认为自己对别人无任何责任;总是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行为后果有害;否认自己的人格障碍。由于其人格的异常性而防碍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带来危机,或者给本人造成精神痛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人格障碍是一种根深蒂固和持续不变的行为模式,其表现往往在儿童期就开始显露,至少也应该在青年期开始显著。如果成年以前没有任何人格障碍的特征或证据,就不能诊断为人格障碍(成年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人格上的病态称为人格改变)。此外,由于年龄愈小,人格的可塑性愈大,故18岁以前不诊断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又叫妄想型人格,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一定比例。据上海市青少年理卫生调查资料表明,偏执型人格障碍占人格障碍总数的5.8%,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往往把自己的敌意和内心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冷淡而疏远。他们往往想从别人平常的并无恶意甚至善良友好的举动背后找出敌意和恶毒意图,并表现出怀疑,这种无端怀疑态度必然导致别人的反抗或攻击行为,这样反而又正好证实了他们原来的疑虑。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一、过分敏感。无充分依据就预期自己会招人伤害和摧残。 二、疑心重。未经证实便怀疑朋友或同事的忠诚与诚实,常将别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而产生歪曲体验,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三、嫉妒心强。从温和的评论和普通的事件中,看出的往往是羞辱与威胁的倾向,往往认为自己成了别人阴谋的牺牲品。 四、认知能力不强。对嘲笑与羞辱绝不宽恕,对批评或挫折过分敏感,且长期耿耿于怀。 五、不愿信任别人。原因是无端害怕别人会利用自己的信任来反击自己。 六、无端自卑。很容易感到自己受轻视,并立即报以恶言与反击。 七、主观性强,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他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八、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九、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认知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以上九点特征只要满足了其中四点,临床上就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和一些心理咨询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据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分裂型人格障碍占人格障碍患者总数的29%左右,且男性多于女性。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一、关联概念。毫无道理地将与己无关的事情联系起来的而惴惴不安。 二、过度的社会焦虑。例如有陌生人在场时表现出极度不安。 三、奇异的信念和想法,或与文化背景不一致的行为。如对透视力、心灵感应和“第六感官”、“别人可以体验我的情感”等等奇异功能特别着迷,过分沉湎于幻想,行为古怪、孤僻自处,行动目的不明显或无实效。有巫术信念等。 四、奇怪的、反常的、特别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习俗和目的不明确。 五、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当,繁简不当,表达意思不清楚,但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所引起 六、不寻常的知觉体验。比如一贯产生错觉、幻觉,常看见不存在的人。 七、缺乏温情,表情淡漠。难于别人建立起深切的情感关系,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甚至对亲人也缺乏必要的温暖与体贴。对赞扬或批评均无动于衷,既无愉快的情绪体验,也无愤怒的情绪表现。 八、行为怪僻,几乎总是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般亲属外无亲密朋友和知己。 九、青春期以后对异性不感兴趣,不愿恋爱、不结婚。 只要满足其中五项即可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亦称悖德型人格障碍,其最大特点是缺乏道德情感。忽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义务,没有怜悯同情之心,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这种人的智力发育良好,但行为未加深思熟虑,也不考虑后果,常因微小刺激便引起攻击、冲动和暴行。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从无内疚感,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一犯再犯而不知改悔,所以累教不改。说起话来似乎头头是道,但给人以蛮不讲理和似是而非的印象,不论出了什么问题,他总是自我辩护和责怪别人。这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1、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如经常逃学、被学校开除、因行为不轨不止一次停学、被公安拘留、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习惯性吸烟喝酒、反复偷窃、对次参与破坏公关财务活动、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过早有性活动、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等。但智力不存在问题,一般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 2、无明显的精神疾患。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也无真正自杀的历史。 3、无责任心。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如拖欠债务、不抚养小孩或不赡养父母,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配偶不忠诚,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危害别人时也无内疚感。 4、有极强的掩饰能力。初次相识甚至给人很好的印象,但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使用化名,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的利益或快乐,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5、易激惹,并有攻击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 6、病态的自我中心。他们极为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的能力。 7、麻木不仁。对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对重要的事件情感反映淡漠。 8、缺乏真正的洞察力。遇到事情缺乏理智,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9、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映。他们常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与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0、不能维持持久的工作或学习,多次变换工作,也不能维持长久的夫妻关系。性生活轻浮、随便。其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 11、生活无规律,无稳定的生活目的。行为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无安排的、无目的的旅行;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出现的时间一般都在青年期。最晚也不会迟于二十五岁。
反社会人格中有一种叫做冲动性或暴发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对事物往往做出暴发性反应,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不可预测和反复无常的心境变化、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报酬)的行动。这种人常常变换职业和酗酒。另一种叫做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特点是对社会性约束和要求进行消极对抗,对家规校规等一概有强烈的抗拒心理,履行职责义务时故意拖延、怠工、偷懒,终日无所作为,惯于隐藏内心的忿懑和仇恨。对分配给他们的事情,当面答应,唯唯诺诺,心里却在想方设法拖拉敷衍,常常找借口故意把事情搞糟,且屡教难改,明知故犯,常以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结局告终,也不能吸取经验教训。

(四)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向往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可能就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但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经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地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有回避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的心灵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这也是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的普遍心理症状。
回避型人格的特征 1、易受伤害。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缺少朋友。除了至亲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不涉入他人事务。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喜欢卷入他人的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惧怕困难。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五)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主要在孩童或部分成年人中出现。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特征 1、无主见。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务不能做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做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害怕孤独。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尽全力逃避孤独。 7、难以接受分离。当亲密关系终止时感到将要崩溃。 8、易受伤害。很容易因遭到批评或未得到赞许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表现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性人格。
(六)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格障碍,对于其有关现象的研究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它和自尊、自信、他恋、单恋等一系列概念界限还比较模糊。因此,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一致的标准。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1、不能接受批评。对批评的反映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现出来) 2、颐指气使。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过分自信。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界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人物了解。 5、想入非非。对无限的成功、权利、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幻想。 6、唯我独尊。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虚荣、渴望长久的关注与赞美。
(七)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戏剧性人格障碍或称癔症性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来吸引他人注意力为特点的人格障碍。
特点为:①表情夸张象演戏一样,情感体验肤浅;②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③自我中心,自命不凡。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和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视别人为达到自我目标的手段,玩弄各种花招使别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谄媚、献殷勤等,完全不为他人着想,以自己的好恶判断别人,没有固定的交友模式,很难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④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反应常过分,“大惊小怪”,往往给人以肤浅、虚假、装腔作势或无病呻吟的印象。⑤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⑥十分关心自己是否引人注目,言行方面竭力表现自己以吸引他人;常用过分夸张的言语、表情或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犹如演戏时力图吸引当场观众一样),甚至不惜损害身体(自伤或玩弄自杀)和不顾个人尊严。⑦情感易变,完全按个人情感判断好坏;⑧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情绪情感不稳定。
(八)强迫性人格障碍
这是一种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特点为:①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似乎感到所面对的世界不确定,偶然和意外的事情太多,使用自己制定的“规律”来加以对抗,拘泥于形式、规则、顺序,做事循规蹈矩、墨守陈规,刻板固执,不能随机应变,有僵化的特殊风格。常喜欢计数,偏好对称,有巫术倾向,把偶然的表面现象与自己的利害相联系。②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③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自我怀疑有无能力、动机是否纯正等。遇事就心情紧张,总象面临重大考验似的。④常有不安全感,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为了安全不惜牺牲效率和经济。⑤拘泥细结,甚至生活小结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⑥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⑦追求完美。对己责备求全,吹毛求疵,但又缺乏自信。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以上八种是常见的典型人格障碍类型的特点。实际生活中,可以见到混合和过渡的形式。
人格障碍的原因:对人格障碍原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和其他心理障碍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的一样,形成人格障碍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可能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1.生物遗传因素。心理学家们对人格障碍的遗传影响进行过有趣的研究: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发现,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此症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的远近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绝大多数实验也表明,同卵孪生子比异卵孪生子在人格障碍、过失和犯罪等方面的一致率更高。对被收养人与其亲生父母的病态人格的一致率进行研究也表明,由于被收养人很早就与其亲生父母分开了,虽然没有受到亲生父母的后天影响,但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被收养子女有病态人格的比率也较高。这都说明遗传因素起着一定的影响。
2.病理生理因素。虽然没有发现人格障碍患者神经系统解剖、生理上的病变,但一般认为他们在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方面有不健全的地方。心理学家里肯荷•哈尔,曾针对人格障碍患者往往缺乏焦虑和内疚的情况,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人格障碍患者的皮肤电反应活动程度比非人格障碍患者低。在同一项工作中,发现出错一次就给一次电击,人格障碍患者出错最多,非人格障碍患者最少,从而证明人格障碍患者没有预期的焦虑。哈尔也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人格障碍患者和正常人的静态反应、紧张反应进行过测量,测量包括心跳、皮肤电反应和呼吸。结果发现,人格障碍患者对静态和紧张刺激的自主反应程度比正常人低,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人格障碍患者倾向于缺乏焦虑,因而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这就表明,人格障碍在某种神经系统功能上是存在障碍的,但是一般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
3.后天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这是形成异常人格的外因,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有时甚至是主要因素。一些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情绪反应与行为方式,都是儿童期,即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在儿童期间通过单纯的观察、模仿,即可习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并会通过条件反射机理而巩固下来。

人格障碍的形成,通常是以上诸多原因综合地起着作用,只是在每一个具体病案中,每一种原因所占地位的主次或比重略有不同而已。临床常见的描述,将人格障碍分为三大类群。第一类群以行为怪痛、奇异为特点,包括偏执型、分裂型人格障碍。第二类群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包括瘟病型、自恋型、反社会型、攻击型人格障碍。第三类群以紧张、退缩为特点,包括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二版》:
一、症状标准 要符合下述三项: 1.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表现在情感、警觉性、冲动控制、感知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明显与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具有的特殊行为模式是长期的,持续性的,不限于精神疾病发作期。 3.其特殊行为模式具有普遍性,致使其社会适应不良。
二、严重程度标准:符合下述两项之一: 1.社交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2、主观上感到痛苦。
三、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现年18岁以上。
四、排除标准:人格障碍不是由下列疾病引起: 1、严重躯体疾病; 2、脑器质性疾病; 3、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 4.严重的或灾难性精神刺激。

人格障碍治疗: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但应持积态度进行矫治。
一、药物治疗:尽管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作为改善某些症状的对症治疗并非无益。焦虑表现明显者可选用苯二氮类抗焦虑药,伴有脑电图改变的暴发型人格障碍可予抗癫痫药,碳酸锂对有冲动或攻击行为者有效。二、精神治疗:在精神支持性治疗基础上的行为治疗,或通过参加治疗性团体(又称治疗性社会)组织的活动以控制和改善其偏离的行为。三、精神外科治疗:颞叶切除或立体定向手术可改善一些人格障碍的表现,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实践证明: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和锻炼,适当的劳动对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是有益的,处罚很少见效。提高素质和改善环境是预防人格障碍的主要措施,也是十分艰巨和长期的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