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14首OP.27 NO.2第二乐章的曲式分析

最好是小论文形式

第二乐章

这个轻盈的乐章冲淡了第一乐章的沉思和呻吟的情绪,以一种奇幻的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着,它那明亮、温柔的曲调性质与第一乐章阴暗的性质、第三乐章悲痛激烈的性质截然不同,它那优美、随想式的音型,轮廓灵活而典雅,都融入了活泼诙谐曲的小步舞曲性质。它好象是一个安慰者,是贝多芬式的诙谐曲与小步舞曲二者的混合物。

此乐章精神饱满、快活感极强,充满了温暖和舒畅的愉快情绪,洋溢着明朗、轻快的气氛,它那具有轻佻的魅力和亲切感与漫不经心的卖俏相结合是何等的维妙维肖。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象“两侧深谷间的一朵小花。”莱奈克称作“金色的桥梁。”那盖尔认为第二乐章是“现实生活的画面,在梦幻者剧围飞舞着美妙诱人的形象。”罗曼·罗兰也几语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正确地评定,这首作

品在这个地方安排的一幅小小的画面所应该达到的效果。这个欢乐的、微笑的美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事实__卜真的引起了悲哀的加深。她的出现使起初凄切的、压抑的内心变成复仇的激情。”

可以这么说,第二乐章的音乐形象是直接与朱莉·圭奇贾迪伯爵夫人的形象是相联系的,它真象是一幅描绘初春明媚太阳的光彩图画。在此乐章中是典型的贝多芬作风——音乐流露出活生生的形象、节奏上的变化不定、摇动的旋律线、固执的切分音伴随着在弱音中出现的锐利强音、构思对比的色彩化等等。贝多芬表达上的惊人天才在这乐章中是淋漓尽致的发挥,它的目的是作为音乐发展阶段中的一环,从慢速沉思的第一乐章到暴风雨般的终曲过渡。

演奏注释

[弱起小节]由圆滑奏与断奏呼应的主题开始,第一部分是变奏的重复乐段,其终止是属大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8小节的主题始于属音调,是一个广泛欢欣、富有生命力的旋律,前4小节已经包含着温柔和嘲笑的音调对比,要注意如歌的弹法。

[8]变奏地进行了反复,旋律上出现了延留音,低音声部较低,严格按照左手是2小节连奏和2小节断奏的交替奏法,高音声部要注意每两个音有一小连线。

[12]乐句是前乐句上方四度的移位。

[17]中间部分虽是新的,但与第一部分仍有联系,与主题相同节奏的平坦8小节好象一直在挑逗,左手低音声部乐句中的第一个音可以强奏。

[25]第三部分。主题再度在原调上被变奏和延伸,通过部分重复从内部进行扩展,音乐是积极锐进发展的,统一在时而聚集、时而分离的相互进行节奏里。

[33]这个sf要明显地做出。

[35]突然的p。

[37]直接进入速度、调性节拍都不变的三声中部,这里气氛调和得极为优美,象拖着前面一样的节奏乐念构成结构。第一部分是8小节的重复乐段,力度持续的sf要很肯定,带有强烈的节奏,右手的奏法要绝对准确地做到,线条要匀衡、流畅,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完满的完全终止。

[44]pp要细腻地表现出。

[45]第二部分是主题性格的16小节乐句,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激烈的节奏消失了,完全被格调优美的表现所吞没,而后又再现了诙谐的姿态。

[57](cresc.)开始不要早于所标记的地方,后面的p要立刻进来,速度直到最后都不要改变。

[60]不间断地回到小快板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10
《华尔斯坦》奏鸣曲,作品第53号

《第二十一奏鸣曲》乃因贝多芬题赠给好友华尔斯坦伯爵而得名。但也有人称它为“黎明”,大概是觉得在引子般的第二乐章的朦胧晨意之后,紧接而来的末乐章的起首,有太阳喷薄而出的壮丽和畅美。

贝多芬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53)写于1804年,题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它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又称《黎明》奏鸣曲。 这首充满大自然诗情画意的奏鸣曲是与《英雄》交响曲同时创作的。这两首杰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英雄》交响曲集中地揭示了贝多芬的英雄观,而《黎明》奏鸣曲则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的自然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学启示,都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黎明》奏鸣曲是雄伟的钢琴田园交响乐。它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气息和抒情的诗趣。全曲共分三乐章。第一乐章是采用奏鸣曲式。呈示部的c大调主部主题以短促跳跃的节奏型、同音反复的进行、明亮的倚音和灵巧的快速音阶描绘了曙光熹微、万物苏生的晨景。金色的阳光透过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小鸟在欢跃,牧笛在回响。接着,高音区清脆的旋转音型的出现,使人如临山谷泉边,倾听着流水滋滋。接着音型的密集、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变化,色彩斑驳的田野、生机勃勃的大地逐一展现。在E大调上出现的副部主题,具有明朗的曲调、清澈的音色、新颖的调性、和弦式的织体,如同一首颂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动人的赞歌先在右手高音区出现,接着又在左手中音区不完全再现,当它第二次出现时,右手灵活运动的音型,使这一主题溶汇到积极的运动中去,似乎是人们受到大自然的感应,整个心灵亦化入生命运动的节奏之中。在呈示部的结尾,随着节奏的发展和力度的增长,动力逐步加强、情绪越来越热烈,展现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雄伟画面。接着,辉煌的颤音,如闪烁不定的阳光,似波光鳞鳞的涟漪。柔和的旋转式音阶从高音区到中音区逐步下降,好似微风吹来了淡淡的花香。生机勃勃的运动亦逐渐缓和,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运动的停止,而是向掀起更大浪潮的展开部过渡。 展开部将呈示部的材料从旋律进行、节奏、力度和色彩等方面进行各种变化。开始时以凝聚而成的主部材料在不同调上楼进,斑斓多彩的快速音型在高低音区不停地飞跃,如莺歌燕舞、蝉鸣蝶飞。接着,副部积极的三连音型亦以不同的调性变化发展,好象是大浪淘沙、波涛翻滚。继而,密集的上行音型从低音区涌向高音区形成白浪滔天的气势。就在情绪高昂的戏剧性高潮中,再现部出现。新素材的运用、调性的变化使再现部面貌一新。副部主题在A大调出现,曲调更高亢、音色更明亮,更富于激情。但在第二句,主题就进行到同名小调,使热情、挚诚的赞歌带有几缕愁思。再现部的尾声较呈示部扩大了几倍,在发展手法及情绪上仿佛是第二个展开部。上下行音阶大幅度起伏,左右手快速音型的连续交替,从低到高的音浪冲击,充分展现出大自然的澎湃力量,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在副部主题再次唱出深情的赞歌后,急待解决的属七和弦延长音三次出现,仿佛作者在沉思中反复提出疑问,最后,充满活力的音型滚滚向前,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得到充分的肯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