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校徽是谁设计?

如题所述

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鲁迅(1881~1936年),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面请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8月7日,鲁迅完成北京大学校徽图案的设计工作。鲁迅将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北京大学采用,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又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使用。

20世纪80年代,在鲁迅设计的标志的基础上,北京大学标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北京大学教师在标识外圈增加了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的装饰环,此时,北京大学标识出现了蓝、红、黄等不同颜色,以及差别细微的不同版式。 

2007年6月,北京大学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京大学校徽标志。 

北京大学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

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安排均匀合理,排列整齐统一,线条流畅规整,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蕴含丰富、简洁大气。

设计理念

北京大学校徽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 凝聚了鲁迅对北京大学的希望,对青年人的生命自由发展的希望。“北大”两个字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京大学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

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北京大学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书字体构成校徽图案,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展现出中国第一学府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传统中华文明的敬仰。

校徽用“哭脸”时刻提醒着所有北京大学学子,作为一个生长在苦难深重的国家中的知识分子,永远不要失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

校徽

校徽(school badge)是学校徽章的简称,是一个学校的标志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分辨人员、留存纪念和通过图案、文字来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同时在佩戴校徽的时候也给佩戴者在无形中增加了纪律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体现出学校的特征,让人容易记住。

校徽意义重大,校徽含义往往蕴含了特殊的意义,特别像一些历史悠 久的名校校徽,著名大学校徽和一些国外校徽大多由名人结合学校特点而设计。 譬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等一批闻名中外高校的校徽标志。

在老一代知识分子心目中,佩戴校徽有一种自豪和荣耀感,也是对母校的归属之情。而如今的一代学子,对佩戴校徽则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想佩戴,又觉得不好意思。另外校徽的质量不过关也有关系,胸针脱落造成徽章遗失。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京大学校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20

北大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

1917年,蔡元培在上任北大校长的第二年要设计校徽,没有聘请美术专业人士,而是径直找到了鲁迅。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背景

北京大学历史悠久,原是创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教育专家表示,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916年12月,北京大学迎来了一位重量级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与其他校长的办学理念不同,蔡元培“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大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北大师生的思想大解放和学术繁荣。

很快,蔡元培发现了一个问题,北大作为最高学府,连自己的旌旗标识都没有。蔡元培决定邀请鲁迅来帮忙设计北大校徽,当时的鲁迅虽然在教育部上班,但是内心很苦闷,接受蔡元培的委托后,他立即投入了这份工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大学校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