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进行池塘鱼类养殖?采取什么主要措施?

如题所述

一、坚持清池消毒

首先进行清池。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清淤后曝晒池底20天以上,以改善底质,切断病菌传播途径,这是控制养殖鱼类不生病或少生病的关键。然后进行消毒。使用生石灰干法消毒,每亩用量为75~100公斤,待生石灰药性消失后,用清水将生石灰冲洗出池,向池内注水80~100厘米,再用溴氯海因进行2次消毒,每亩用量为200克。

二、坚持鱼种消毒

鱼种本身会带有一些病原体,清池消毒过的塘口,若放养不经过消毒处理的鱼种,仍会把病原体带入养殖池内。鱼种本身携带的病菌在遇到适宜环境和天气变化时会大量繁殖,造成养殖鱼类发病,若处理不及时,极易导致死亡,给鱼类养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在鱼种放养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常规鱼种一般采用3%~4%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左右,以杀灭粘细菌、水霉菌及寄生虫等。

三、坚持科学施肥

鱼种放养前7~10天向池内投施生物有机肥,每亩用量为10~12公斤,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日后入池的鱼种提供天然适口生物饵料。生物饵料适口性好,营养全面,是任何人工饵料无法替代的,是增强鱼种体质、降低发病率、提高放养成活率和加快生长速度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另外,生物饵料(特别是浮游生物)还可降低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起到改良水质的作用。在养殖过程中,每隔7~10天,还需向池内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每亩用量为1.0~1.5公斤,以补充营养,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保持藻类稳定,维持生态平衡。

四、合理使用增氧设备

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池底污物积累相应增多,极易引起池底严重缺氧,造成亚硝酸盐、氨氮不能被完全氧化,致使病菌的恶性增殖,加之缺氧已显著降低了鱼的抵抗力,这样就极易爆发鱼病。为了降低池底污物存量,必须增加溶氧,为生物降解污物创造广泛接触的条件,以实现对污物的氧化和驱除。增加溶氧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底层微孔增氧,以改善水体循环,消除底部缺氧。

微孔增氧的使用应根据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规律,确定开机增氧的时段和时长。一般养殖前期,阴雨天时于半夜开机至凌晨;养殖中期,晴天于早晨开机2小时、午后1:00~2:00开机2~3小时、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于夜间22:00开机至次日中午;养殖后期应勤开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让鱼类生长创造舒适快乐的生态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31
首先,通过科学采集鱼类养殖的信息,比如一些轮补轮放一些基础的,应该知道,然后把鱼这种类爱好习性都给分清楚,因鱼制宜
第2个回答  2022-07-31
如何科学进行池塘鱼类养殖?采取什么主要措施?有增氧设备的可在晴天中午坚持开启增氧机2小时以上,遇到阴雨天或天气突变,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外河网围养蟹的应捞投水草遮荫,减少强光直射,降低水温
第3个回答  2022-07-30
一、混养和密养 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二、轮捕轮放 即一次放足鱼种,饲养一个时期后,分批捕出其中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充鱼种,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池塘单位水体始终保持适宜的密度,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鱼产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