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的护理有多难?

如题所述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说明自古对这种事情大家就比较没有办法,比较无奈!
我一个朋友的母亲北关区50多岁的李阿姨,每到周五下班,就要赶往殷都区安钢东路的父母家中,这是她“值班”照顾母亲的日子。李阿姨有6个兄弟姐妹,她排行第五,最大的大哥也已经60多岁了。
李阿姨的母亲今年87岁,前年的一次骨折,让她卧床在家,去年突发脑梗,成为了失能老人,生活无法自理,几个子女轮流照看,一人一天排班。虽然请了保姆,但是老人坏情绪反复发作,保姆也不愿意一天天彻夜照顾老人,所以只能兄弟姐妹几个来照顾了。
老母亲去年出院时,医生叮嘱了在家一是需要按时使用主管医生交代的药物,防止头部病情复发,二是需要多注意患者个人卫生如洗头、洗脚、及时清理大小便等,还需要勤翻身,防止褥疮的出现,三是多让患者坐起来,跟患者勤沟通,避免长时间平躺造成抑郁,毕竟瘫痪病人的心理非常脆弱,四是如果有条件需要到医院康复科或康复中心,做针灸,推拿及现代康复功能训练治疗。
时间一长,几个儿女有些支撑不住了,为了方便在家照顾母亲,李阿姨的二哥让儿子从网上买了一张护理床,用起来确实比较方便,但是买回来没用几天不是这个地方坏了就是那个地方坏了,还不够来回折腾,后来也干脆不用了。他们都是年过五旬的人,平时还有工作要做,晚上为了照顾母亲,隔两个小时就要起来一次,根本休息不好,尤其是李阿姨二哥,还要回家照顾小孙子,身体确实吃不消。家里请的保姆也不是24小时全职护理,每天8个小时,工资待遇不输白领,白天在家只负责看好老人即可,就这样时间久了保姆也受不了,逢年过节还需要额外送红包,在这种情况下,兄妹几个还生怕给保姆提供的待遇不够好,留不住人家,现在为失能老人找一个保姆太难了.......保姆如果在走了,兄妹几个肯定也要累倒一大片;
向这种家庭现状又有多少家庭面临同样的问题呢?
那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中国尚未广泛开展失能鉴定与评估工作,到底有多少失能人口也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广泛被引用的是全国老龄办在2016年第四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提到的数据:2016年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人人口的18.3%;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句话正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现实,具体来看,具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长期照护病床一床难求。
去养老院,这是大多数失能家庭的第一想法,但现实中却很难实现。
从2017年统计结果来看,我国至少有1000万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护床位,最保守估计继续的服务床位数是565万张,但目前还不到130万张。
第二,护理人员一人难求。
没有送失能老人去养老院,就只能请护理人员,但这一条却更难实现。
央广网消息,按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以我国4000万失能老人为基数测算,护理人员需求约1000万人,当前,护理服务人员队伍匮乏,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的不到10%;在现实中,撇开普通家庭难找护理人员的问题,连专业机构也难找护理人员!据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5年对上海民办养老机构调查显示,有92%的民办养老院遭遇招工难题。
作为养老问题中的艰难部分,失能老人护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关乎人性、财力、能力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复杂问题了,随着平均年龄的延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古话说“养儿防老”,但当一个近七十岁的儿子,要长期日夜照顾一个九十岁的失能老人时,也不禁会让人为之捏一把汗:照顾者也已到老年,实属难矣。
要解决养老问题中的最大痛点,首先离不开的还是“政策”二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