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古代都是靠读书考取功名进入官场,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

如题所述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些被人断章取义的名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其中一例。这句萦绕在中国人案头的“醒世格言”,时常被拿来伤害读书人的阅读兴趣,传递灰色情绪。

事实上,中国人历史上一直将耕读传家奉为至上家风,这种“读书无用论”却是如何演变出来的?最早出自谁之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应当回到当时的语境及背景下去看,正本清源。

这句诗的作者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翻开《清史稿》,才知他幼时丧父,少年丧兄,诗负盛名却屡试不第,为谋生计,一生颠沛流离,怀才不遇,35岁就客死他乡。钱钟书写《围城》还不忘提一提他所代表的乾嘉习气。

也许是因为自幼坎坷,黄仲则比同龄人要早熟。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他17岁时候的一篇习作《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首联和颔联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满腹才华却考不上功名,情绪低落,独自飘零。17岁的阳光少年对未来充满梦想,但现实中内心充满悲苦,于是写诗抒发胸中不平之气。发完一通牢骚之后开始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说穿了,这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讽的话,也就是一时气话。陆游也曾说自己“此身合是诗人未”,苏东坡更是痛感“人生识字忧患始”。你敢说苏轼和陆游百无一用吗?

像某年轻作家一样年少轻狂对读书发发牢骚不算什么本事,高考没考好就说读书有啥用多半是酸葡萄心理,黄仲则能为历史铭记,功力全在尾联——“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鸟可以鸣春,虫可以鸣秋。没人听我唱歌,我做我自己的观众。貌似颓唐其实洒脱。

乾嘉时期考据学盛行,以学问、典故、古辞为能的“学人之诗”成为诗坛主流。黄仲则的诗是当时翘楚。这样一位诗坛大家不得志的时候感叹一句“读书无用”被后人拿来当作对读书的鄙薄,实在乌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7

根据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古代都是靠读书考取功名进入官场,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因为进入官场之后读的书用的地方就非常少了

1、知识才华

从古至今,知识是很容易知道的,但是却很难识别。大多数学者都在纸上交谈,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尽管他们充满了知识,但他们有雄心壮志,但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可能有100人,有一两个才能展示雄心的才华。在远古时代,大多数学者都脱离了现实,甚至对现实不满,但他们认为他们的大脑充满了才智和智慧,这实际上使人们变得愚蠢。更大的问题是,它们总是被书中的概念所误导。老祖宗不是全部正确的。

2、书生无用

毫无用处的学者说,谷物无法分辨,肩膀无法被拉动,双手无法举起,手无缚鸡之力,阅读只能通过读书来成名。世界完全改变了,并享有许多特权,所以很高兴不必再害怕耕种土地。听到人们失去了照顾自己的能力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成为一个问题。和傻瓜有什么区别。

3、无用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用在以前的时候可能是很实用的,不过那也仅仅是针对战场之上的学者来说的,若是放在朝堂之上的话,武将是一定和书生不能比,武将是不可能玩过文人的,但文人在朝堂上玩弄武将的事情,数不胜数。百无一用说的只是一昧去读书的死板书生。庙堂之上,文臣是必须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需要读书人来传承,武将和文盲可以打天下,但依靠他们来治天下,是完全不行的,所以,真正百无一用的,是只知道满口理论,不顾实际引经据典的书呆子,而不是所有的书生。

从上面的来看可以看出书生的作用主要是在朝堂之上

第2个回答  2019-09-26
一百件事情里连一件事情都做不了的人就是读书人 意思就是 读书人没有用
第3个回答  2019-09-25
因为进入官场后如果有人行刺,作为书生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第4个回答  2019-09-25
因为一直专研读书,就会成个书呆子,不懂一点感情,情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