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何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活活被饿死?

为何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活活被饿死?

赵灵王最终落到这种地步,也算是自己造成的。虽然赵灵王在前期的改革上算是一个比较有智慧的君王,但是在其他方面,赵灵王就显得有些逊色了,不然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赵灵王凭借改革胡服骑射制度让他流芳至今,当时,和胡人作战的时候,赵灵王发现他们的宽袖长袍在战场上很是吃亏,所以学习胡人,将军队的服装都改成了像胡人那样束口的衣服,从而使将士们在战场上,行动更加灵活,减少伤亡,增加战胜率。这一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赵灵王的江山日益稳固。

但是,赵灵王除了上述的才能之外,还有一个十分不好的缺点,那就是特别容易听信别人的话,这个缺点是造成他晚年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这种凄惨境遇的直接原因。刚开始的时候,赵灵王立了自己的儿子公子章为太子,后来听信了自己宠幸的女人的话,将太子换成了该女子的儿子公子何。作为君王,换太子如此草率并且耳根子如此之软,造成悲剧也是活该。

后来,赵灵王又觉得对不住公子章,希望将天下一分为二,公子章与公子何每人管一半。公子何作为太子,对自己父亲的这种行为是愿意的,于是公子章在赵灵王的支持下发起了进攻。最终,公子何杀掉公子章赢得了战争,而赵灵王也被公子何圈养起来了,所以赵灵王不得不自己找吃的。最终,赵灵王还是被饿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个十分值得推崇的人物,梁启超在1903年发表的《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就不断给赵武灵王打call,认为赵武灵王是中国皇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其在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功绩完全可以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等人相提并论。

赵武灵王赵雍是赵国在战国中期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其父亲赵肃侯去世的时候,赵雍仅仅十五岁,在为赵肃侯举行葬礼的时候,赵国周边的诸多强国都以赵国国主年幼,因此想趁机瓜分赵国,并派遣了军队以参加葬礼的名义靠近赵国边境。

这一举动对于年仅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可谓是十分强大的挑战,但是赵武灵王通过与周边小国形成联盟来应对各国的挑衅,赵武灵王让各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境,只允许各国使者携带吊唁之物入境,各国见赵国严阵以待,又有外援,只得作罢。在年少赵雍的主持下,其父的葬礼颇为壮观,堪称“五国会葬”。

经历如此挑衅的赵雍,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使得赵国逐渐强大。

战国之所以称为战国,是因为各个国家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然而到了赵武灵王的时候再想要变法已经明显落后太多,而赵国又远离中原,想要推行商鞅式的变法根本就来不及,然而自幼在军中长大的赵雍,就以军事改革为契机,发动了胡服骑射,最终以弯道超车,成为战国中期仅次于秦国的国家。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逐渐变得强大,赵国也有了资格争霸,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做出了一个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事情,赵武灵王竟然在壮年退位,将皇位传给了小儿子赵何。

这种做法看来很大胆,以致在今天看来赵武灵王当时是不是脑袋有了问题,其实赵武灵王做出这个决定是有自己的深思熟虑的,当时赵国因为身处四战之地,面对的国际环境极为复杂。

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这种复杂的局面,赵武灵王创造性的开发了二元君主政治,自己退位当主父,主管军事和外交,和赵何当赵王,主管国内政治。一旦自己在外打仗的时候挂了,赵何就能够平稳掌握政权,不至于出现内乱。

这种二元政治生态,相对于绝对的君主集权制来说,应该是更为进步的形态,从当时赵武灵王做出的成绩也能够看出来。

赵武灵王在退位之后,先是到秦国去考察了一圈,随后又夺取了云中和雁门两郡,收服楼兰,击败中山国,仅仅两三年的时间,赵国就以裂变的方式发展,超过秦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即使是当时赵国人对赵武灵王的评价也是充满矛盾的,从赵雍的谥号赵武灵王也能看出一二,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解释说:“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武”是褒义,“灵”是贬义,可以说是对赵武灵王一生的客观评价了。

赵武灵王执政后期,最大的问题还是出现在这个壮年退位上,最后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第一个夫人是韩王的女人,当时韩、赵之间的关系很好,韩夫人为赵雍生下赵章,被立为太子,后来韩夫人去世,赵雍又得到了美女吴娃,对其十分宠爱,还将其立为夫人,吴娃给赵雍生下了赵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然而吴娃后来也去世了,在去世的时候吴娃希望赵雍能够立赵何为太子。当时赵章并没有犯什么错,单单因为赵雍宠爱吴娃,竟然就把赵章废了,让赵何为太子。

后来在构建二元政治的时候,就将王位传给了赵何。

这里面最可怜的就是公子章,明明没有犯错却被废了太子之位,但是公子章并没有表现出不满,反而跟赵武灵王一块四处征战,赵章体魄健壮,颇有赵武灵王的影子,尤其是在攻打中山的时候,年仅十五岁的公子章就被委以重任,因此赵章在军队中的声望很高。

面对越来越像自己,越来越优秀的赵章,赵雍竟然后悔将王位传给了赵何,因此在打下中山的时候,想要立公子章为代王,另一方面估计也有收回已经给予赵何的王权。

赵武灵王的后悔,被赵何看在眼里,自然不希望交出权力,对于想要立公子章为代王也极为反对,最终赵雍只得作罢。

其实,赵雍当初废长立幼,废嫡长子的措施就不是正确的选择,然而赵何即位后,已经取得了政权,赵雍再反悔则是更大的错误。

后来赵雍领着他的儿子赵章和赵何一起去沙丘宫,赵章十分敏锐的发觉赵雍可能后悔了,在赵雍的诱导下,赵章决定在沙丘发动政变杀死赵何,然后夺回王位。

然而此次行动最终失败,赵何的手下取得了政变的胜利,最终将赵章追杀到赵雍的沙丘宫内,并且将沙丘宫包围。

赵章被杀死后,当时已经杀红眼睛的赵成和李兑认为,如果这个时候撤兵,以后赵武灵王找后账,两个人都没有好下场,但是又没有人能够承担刺杀主父的罪名。

最后两个人采取了对沙丘宫围而不攻的措施,让里面的都出来,唯独不让赵雍出来,英雄落幕也不过赵雍这样惨的。

在沙丘宫中: “主父欲出不得, 又不得食, 探爵毅而食之, 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 ”

赵雍说到底是一个擅长打仗的人,却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犯了错误,最后被饿死也是活该了,当然,古代再明的君,再厉害的君主,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都是一种苦恼。

第2个回答  2019-11-25
是他的盲目乐观,过度自信害了自己,被自己的儿子断水断粮,最终,粮尽水绝,自己被饿死。
第3个回答  2019-11-26
赵武灵王过度自信,过度乐观,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可惜命不由他,最终活活饿死。
第4个回答  2019-11-26
是他自己害了自己,对政治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后又与自己儿子反目成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