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改进措施

如题所述

一、让学生“动”起来,在操作中有所悟
  科学课堂以探究为核心,力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我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不管是课初的“制造声音”,还是“观察发声物体”都让学生亲力亲为。为学生提供如钢尺一类的物体,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在这里我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当学生观察到物体被敲击和拨动后会发出声音,它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解释为“物体受到了力”“物体产生了运动”,这样学生就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获。而在学生作出初步假设后,我以实例证实物体受到力,产生了运动也没有发出声音,造成了学生的认识冲突,当他们进一步注意到不同的受力方式物体的状态不同时,将逐渐进入研究物体振动的活动中。
  二、让学生“观”起来,在现象中有所得
  学生的科学探究如果一味重于“动”的话,那么我想这样的探究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的,学生的所获也不一定是有价值的。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尤其当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好不容易得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却在事实面前得到了新的矛盾冲突。要带领学生继续研究,为此为学生安排了一个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的过程,推想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个活动由扶到放,在前面动手的基础上,操作上更是简单易行,所以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思考、记录,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而这个活动我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活动观察钢尺、橡皮筋的发声现象,简单操作,意在让学生关注到物体发声是的“振动”,第二个活动,意在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物体来进一步观察研究,这相当于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学生通过探究将物体发声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理解起来当然就更简单。
  三、让学生“说”起来,在交流中有所展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因此在课堂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动手、动眼的基础上,积极动口。在学生通过系列探究活动,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解释后,我并没有止步。如果我要使正在发声的音*停止发声,有什么好办法?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立即“说”起来了,而所说的方法正是源于对本科所学知识的运用,即通过使音*停止振动从而停止发声,这样的一说,实际就让学生从反面再次应证了声音产生的原因,结合前面的探究,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再次深化认识。让学生说说我们人是怎样发声的,无形中帮助学生建立了科学与生活相联系的认知桥梁,同时在课的末尾我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说说对于声音还想研究的问题,延伸学生的探究兴趣,力求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0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试听录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
生:雷声
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看,你说。。。
(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钢尺,橡皮筋。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
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
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1:用弹得的方法。。。。。。。
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
(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师:等会儿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材料,不过在活动中还要求每个组做好这样一份记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