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早期阅读《谁是好孩子》课后反思

如题所述

《谁是好孩子》课后反思
《谁是好孩子》这一故事讲述了三只小猴子乘车让座时表现出的不同表情和行为。一般来说中班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对于这样情节简单的内容应该能够轻松地读懂,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作为在教研组内的行为跟进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我共设计了四个大环节,第一是观看封面,猜猜谁是好孩子,让孩子们在猜测的过程中进入故事意境。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应该是比较顺利的,很自然地引入到了活动第二环节。第二是引导幼儿逐页阅读故事,感知故事中的好孩子,这既是教学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难点部分,这还是引导幼儿阅读的关键环节。也就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要想带领孩子们进行主动阅读还真不是件易事。为了想给孩子们有足够的想像和思维的空间,我在每一页上都设了问题,还以为这可以多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其实不然,在课后大家给我的意见中发现,这不但抓不住故事的重点,还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由于我提问的方式不对,使得孩子们在猴哥哥在椅子上放桃子占空位子的行为上停留了好一会,因为孩子们没有占位子的经验,所以大家都觉得猴哥哥只是想让桃子也休息一下。第三环节是师幼完整阅读故事,进一步感知故事中的好孩子。经过两遍阅读,孩子们对故事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进一步体验到了猴弟弟的好孩子行为,在这里我又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读了“好孩子”的汉字,让他们对汉字产生兴趣,还从故事情节拓展到现实,用“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老爷爷,你会怎么做呢?”,在听过老师们的评析后才发现,这样的提问范围太狭窄了,因为得到的答案肯定都是“我也会让给老爷爷坐的”,所以我应该把问题延展到“你们是不是也想像猴弟弟那样是个关爱老人的好孩子呢?是怎样关爱的呢?”这样就可以把问题转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来。在最后一环节是评价身边的好孩子,让孩子们评一评幼儿园里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对比性的行为,让他们争做好孩子,然后我又发给了每人一张写有好孩子的五角星。老师们的意见是好孩子的五角星不应该每个幼儿发到,激起孩子们争当好孩子的欲望。
在听取了教研组老师们的意见和经过自己的反思修改,我在中(1)班进行了行为跟进,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案,取得的效果也就有了明显的不一样,但是在最后一环节中,孩子们为了得到五角星,都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没有我预想的相互评价的效果,于是我再次修改教案,又在中(4)班进行了三次跟进,尝试不用五角星进行相互评价,终于在三次跟进中相对前两次有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过在提问方面还是不够精炼。因此,在以后的早期阅读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锻炼和学习,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让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