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三的社会和语文。高分。

明天我们要期中考额、

想问下各位比我大的前辈哈、

1:社会题目怎么答完整?什么必要性,重要性啊,原因什么的,应该怎么答呢? 可以把答题格式列出来么?

2.语文在做课外阅读或是诗词赏析的时候,往往有很多点内容,怎样才能不遗漏,全部写出?

就这2个问题了,不要哪里抄来的,我想要的是思路勒,如果有实例解析更好。

谢谢、。

关于社会 这个 容易因为题目变来变去就是围着课本上那几个章节的重点,你只要觉的某个重点有联系就可以往上面凑 答题格式最好是按照这样来排比如分析一道题目的原因那就:①


这样来答 一目了然就算你写的一句跑题了 老师也会往上面联想 因为这是一种层次联系的感觉
语文就比较难了 老师一直在说语文是最容易的都是中国人都会汉语 语文背背就行要学好数学和英语 这就是在放屁,语文一直有有这样一个结果你觉的自己不怎么学也能考90分100分人家拼命学也只是120分 不就20分差距 但是你会发现就是这20分你怎么也多不了 语文这东西是靠积累的从3岁识字就开始积累,没什么捷径 要想提高只能多看些好文章自己尝试写点东西。
我上学时候也是语文和社会 历史比较好 所以对于这2科比较了解希望能给你些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09
社会主要注意重点课文,

语文只要大概知道几首著名的就OK啦,

毕竟分值也不算大,在这方面不需要下太多功夫,

复习要在今天晚上,复习好之后马上睡觉,对记忆有好处。

祝你取得个好成绩~~~~~~
第2个回答  2009-11-09
社会主要注意重点课文,

语文只要大概知道几首著名的就OK啦,

毕竟分值也不算大,在这方面不需要下太多功夫,

复习要在今天晚上,复习好之后马上睡觉,对记忆有好处。
第3个回答  2009-11-09
社会!!语文的在下面!!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与考试过程中,感到最难做的就是主观题,那主观题是真的难做,我们在做题过程中有没有诀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社会和思品考试也由原来的闭卷考试到现在的开卷考试。部分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容易,我们抄抄答案就行了。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由开卷考试到闭卷考试,实质上是由原来考学生的知识到现在的考学生的能力的转变。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学习,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做主观题呢?

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先看清材料。我们必须明白材料分几部分,每部分表达是什么意思,它有几层意思,我们要概括其中心观点。如果材料是图表,应该知道图表的主题思想、具体内容与信息有哪些。同时关注一些文字。对于漫画材料,我们还应当弄清楚漫画所要表达的基本寓意,同时关注是漫画中的文字、语言、环境等。第二步要审清设问,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弄清楚题目问我们几个问题,特别注意题中提问的措辞,是为什么,怎么样?哪些还是哪个?(2)注意不同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有的设问是承接第一个设问而来的。(3)我们可以通过分值来衡量答题的要点和长度。

其次,回归教材,注重内容。

问题中的答案一般都要落实到教材的相关的知识点,或者是根据这些知识点结合材料中的设问来组织答案。可行的途径是:(1)查找。依据材料中的有关信息、题目的设问,寻找对应的教材知识板块与知识点。(2)定位。确定我们答题时所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做到准确到位,避免多写与遗漏。

再次,梳理思路,组织答案。

第一、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性。开卷考试与开放性试题非常强调答题的角度,需要我们根据题目提供的角度来回答。学业考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挖坑,少挖井”,就是在某一点上不要讲得太多、太深,尽可能考虑问题全面、抓住重点。另外,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最好能用序号式分开,这样可以显得要点明白清楚,提高卷面的整洁度。

第二,答题要注意完整性。也就是说不是说文字越多越好,而是指根据材料与设问提供相对完整的答案。一是知识点表述要科学完整,避免口语化。二是分析过程完整,根据不同的题意与设问,如对原因分析、意义的阐述、具体措施、结合情景材料等要规范合理,有的放矢,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语文
做阅读的方法:先看题目,然后在带着题目去看文章,做题目就比较简单!!

诗歌鉴赏
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 诗中有画 "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可以这样说,做到了"三要",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四、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以上主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答题技巧几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谈论。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 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在平时的学习和高考中游刃有余。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鉴赏现代诗歌呢?
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
《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例如: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例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
(原诗见上):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
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
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
‘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
“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
了。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过程中,我们只要把握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以上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灵活运用。那么我想,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歌,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我们就会自如应付了
第4个回答  2009-11-09
甲午”战争前夜,卢戆章发表《中国切音新字》,开始了中国人民自觉的文字改革运动。切音字、国语、白话文、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手头字,少数民族新语文,一浪接着一浪。各个阶段有不同的重点要求,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语言的共同化、文体的口语化、文字的简易化和注音的字母化。文字改革促进了文字学的发展。
(一)语言的共同化
中国传统,重文字,轻语言,要求“书同文”,不要求“语同音”。我读书的时代,已经提倡国语,可是上课说方言,当时没有“校园语言”这个名词。1950年代,方言区上课说方言,另设—课“普通话”,就算大力推广。19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高潮,信息化和传声技术突飞猛进,共同语成为时代的需要。原来只敢说“推广”,现在大胆说“普及”。什么叫做“普及”?“普及”的标准是: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公众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向这两个目标前进,“语同音”时代出现了曙光。
(二)文体的口语化
文体的口语化就是“我手写我口”的白话文。1950年代,提出三项“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其中没有白话文,因为白话文在五四时期就已经大功告成了。但是还有冷角需要补课,例如:
公文改革。1950年代,公文还是文言的“等因奉此”。公文改革比较容易,—纸命令就水到渠成。群众几乎没有注意这件事。
社论口语化。报纸文章,发展出一种半文半白的“新闻体”。1950年代,报纸社论改为明白如话的白话文,受到读者的欢迎。近来复古,多处恢复“新闻体”,认为带点文气才算文雅,这是历史道路上的回光返照。
古书今译。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了多种白话文翻译的古籍丛书。文体“今译”(白话),字形“今写”(简化),字音“今注”,文意“今解”,事实“今考”,合称“五今”。这可以看作是白话文运动的延续。
(三)文字的简便化
清末开始提出汉字简化。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中国大陆的教科书、报纸和杂志,一律推行。但是街道招牌繁简杂乱,展示文明古国的不文明。书法分为实用书法和观赏书法,实用书法应当用规范书,观赏书法可以繁简自由。如果书法家参加规范汉字的推行,问题不难迎刃而解。
(四)注音的字母化
汉字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如果“形声字”中的“声旁”能准确表音,那就万事大吉。可惜“声旁”大多数不能表音,“秀才识字读半边”靠不住!三千年来,汉字积累到六万以上,缺少一套字母。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比朝鲜字母晚500年,比日本字母晚1000年。1928年公布“国语罗马字”,方便出国交流。1859年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国罗”的改进。罗马字母和汉字,西东十万里,上下三千年,老死不相往来,“风马牛不相及也”,今天居然两相偎依,如胶似漆,岂非咄咄怪事!原来,世界“全球化”了。
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的拼写,还要加上语词的拼写,才是完整的拼音化设计。1988年公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初步形成了拼音化设计。正词法的作用之一是帮助汉字输入电脑,自动变换,无须编码。编码超过千种,还在增加。“万〈码〉奔腾”证明老寿星难于适应信息化时代。日本根本不用编码。我们也可以停止自我消耗了。
1982年,世界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拼音,代替20世纪流行的“威妥玛拼写法”。一座贯通中外的文化桥梁建成了。
(五)文字学的新发展
文字改革促进了文字学的发展。古称“小学”(教小儿识字的学问),清末称“文字学”,1950年代称“汉字学”;名称一再更改,反映认识不断前进。1980年代,从“历史汉字学”中分出“现代汉字学”;扩大范围,研究汉语和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成为“广义汉字学”。以人类的文字为研究对象,成立“人类文字学”,或称“普通文字学”;分出“比较文字学”,进行对比研究。“比较语言学”已经是老学问了,“比较文字学”还在幼年时期。文字学的进展,使汉字在人类文字中的历史地位有了科学的解释。

世界语文的新发展

二战之后,新兴一百多个国家,建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规划法定语文。由此产生一门新学问,叫做“语言计划”(Language Planning),又译“语文规划”。这跟中国的“文字改革”名异而实同。“语言计划”包括文字,“文字改革”包括语言。“语文规划”,又称“语文现代化”,是一件世界性的大事,不是某一国所特有的问题。世界语文的新发展包括:新独立国家的语文建设、文明古国的语文现代化和国家集团的工作语文。世界“全球化”使英语成为“国际共同语”。
(一)新独立国家的语文建设
战后,英、法和其他帝国主义瓦解,新独立国家遍布非洲、美洲加勒比海、太平洋盆地、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有的沿用原宗主国的语文,有的另定国语和字母。略述如下:
1. 东非
东非有两个原属英国的沿海国家:肯尼亚有70多个语言不同的部族,坦桑尼亚有100多个语言不同的部族,都没有适合作为国语的语言。于是采用东非沿海长期流行的贸易语言“斯瓦希里语”,作为两国的共同国语。早期用阿拉伯字母,后来改为拉丁化。邻国乌干达和布隆迪的商人也懂这种语言。“共同国语”是国语政策的新发展。
非洲之角索马里独立后要建设语文。衡量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的利弊之后,采用了拉丁化。这是继土耳其之后又—个伊斯兰教国家放弃阿拉伯字母,实行拉丁化。
2. 东南亚
马来亚原属英国,独立后组成马来西亚,采用马六甲海峡的“寥内—柔佛”(Liou-Jehor)方言为国语。早期用阿拉伯字母,后来改为拉丁化。原称“市场马来语”或“标准马来语”,用作国语之后定名为“马来西亚语”。
印度尼西亚原属荷兰,独立后不用首都所在地的爪哇语,采用东南亚海上贸易的通用语言“标准马来语”作为国语,定名为“印度尼西亚语”。文莱和新加坡也采用相同的国语。这是范围更大、使用更广的“多国共同语”。拼写法原来马来西亚是英文格式,印尼是荷兰文格式,后来统一正词法,树立多国语文共同化的典范。
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实行英语和民族语的双语文政策。华人使用英语和华语。华语是华族共同语,不是汉语方言。“在学校里,多说华语、不说方言;在社会上,多说华语、少说方言”。成绩斐然!
菲律宾培养首都马尼拉附近的他加禄语为国语,采用拉丁化,称为“菲律宾语”,同时用英语作为行政和教育语言。
3. 原苏联
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后各自用自己的语言为国语,俄语不再是公共高层语言。阿塞拜疆、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等伊斯兰教国家,列宁时代放弃阿拉伯字母、改为拉丁化,斯大林时代又改为俄文字母,现在发生是否再次更改字母的问题。新闻报道,2001年阿塞拜疆已经改为拉丁化。俄文字母的蒙古文也有是否更改字母的问题。
(二)文明古国的语文现代化
1. 汉字文化圈
日本。在汉字文化圈中,日本首先提倡文字改革。日本统一国语,规范“假名”,常用汉字减少到1945个,采用日语罗马字,文言改白话,输入电脑不用编码,日文从汉字中间夹用少数假名变为假名中间夹用少数汉字,科技术语一概用片假名音译。日本的语文现代化是先进榜样。
朝鲜和韩国。战后,朝鲜(北方)废除汉字,全用谚文。韩国(南方)用汉字夹谚文,教育汉字限定1800字,小学不教汉字。
越南。法国统治越南,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字母上面加了许多符号。这种拉丁化文字在独立后定为正式文字,称“国语字”。越南离开了汉字文化圈。
2. 印度
“印度”有三种含义:①印度次大陆;②英属印度帝国;③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
印度共和国。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1947年独立后,进行大规模的语文规划。规定印地语为全国惟一的国语。按照语言异同,重新划定邦界。规定邦用法定语言11种(后又增加4种)。准备废除英语,事实无法做到。英语成为无冕之王,没有法定地位而担任全国的联系语言。英帝国统治时期以英语为行政和教育语言,现在“帝国主义语言”成为国际活动的“赚钱语言”。印度语言分三个层次:全国性语言、邦用语言、民间语言。一张钞票上印15种文字。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意为“清真之国”,政教合—,以乌尔都语为国语。乌尔都语和印地语是同一种语言的两个分支,差别不大。乌尔都语用阿拉伯字母,印地语用印度字母,外形迥然不同。分裂前,人们建议,大家用拉丁字母,写成一种文字,便利交流。事与愿违!
孟加拉国。孟加拉国是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的,都信伊斯兰教,但是保留传统的孟加拉文。印度有西孟加拉邦,语言跟孟加拉国相同而宗教不同。
3. 土耳其
土耳其是文明古国的后裔。19世纪,“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和“东亚病夫”满清帝国相提并论。从1299年建国到1922年瓦解,奥斯曼帝国在长达623年中雄据西亚(相当于元朝中期到民国初年)。土耳其在灾难中崛起,摆脱历史包袱,彻底改造习俗,率先改革文字,开“东方拉丁化运动”的先例。“脱亚入欧”,申请加入欧盟。土耳其掀起了伊斯兰教文化的革命。
(三)国家集团的工作语文
联合国 联合国有近200个会员国家,不能用200种语文;规定工作语文6种,各占原始文本的百分比如下:英文占80%;法文占15%;西班牙文占4%;俄文、阿拉伯文和中文三者共占1%。联合国一早就采用简化字和汉语拼音。
欧盟 欧盟现有25个成员,用30多种语文,往来翻译,不胜其烦;工作语文实际用三种:英语、法语和德语。法国不仅反对只用英语,也反对只用两种语文,害怕两种会选择英语和德语,挤掉法语。欧盟有“欧元”,没有“欧语”。欧盟的共同语问题尚在发酵中。
(四)国际共同语
秦并六国,实行“书同文”;世界“全球化”,需要“国际共同语”。这都是聚合运动的自然趋势。现在是“双语言”时代,每个国家都要既用本国共同语,又用国际共同语。罗马帝国瓦解了,留下一份遗产:拉丁文;大英帝国瓦解了,留下一份遗产:英语。英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它没有国籍,没有阶级性。利用它,方便自己;反对它,孤立自己。原来法语和俄语跟英语争霸。苏联瓦解,俄语退出。法语孤军作战,不幸屡战屡败!法语失去了印度支那,失去了阿尔及利亚,正在失去半个法语非洲。可是,困兽犹斗!国际会议一般规定用英法两语,实际只用英语。为什么?节省时间。国际共同语不能用两种,用两种就不是共同语了。这是语文经济学的原理。英语何以独霸?因为英语在历史上形成了五个有利条件:人口众、流通广、文化高、出版多、使用便。其他语文可以来争夺桂冠,但是也要具备这五个有利条件,这不是短时期所能做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