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后面的知识忘了前面的?

孩子一边学一边忘是怎么回事

学了就忘,看到这样的孩子,妈妈无比焦急。但着急的不仅仅只是妈妈,孩子的内心也同样焦虑,甚至会为此难过、痛苦。所以对于学了就忘,阅读、算术能力不强的孩子,家长不要过分地去指责他们,“你为什么老记不住?”,而是应该教给他们提高阅读和算术能力的方法。应该先向孩子说明阅读和算术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要告诉他们,阅读和算术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所有科目的基础能力。如果不会阅读,就不能理解课本的内容,就会造成学习障碍。如果算术能力不强的话,除了学不好数学外,在社会生活中也会造成诸多不便。

那在练习的过程中,该如何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每次的学习任务不宜定得太多。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低。过多的学习量会让他们产生负担感,造成对学习的恐惧。其次,如果孩子喜欢语文,讨厌数学,那就先学语文。

现实中,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先学习他们不喜欢的科目。这样的话就会让孩子感到学习索然无味,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先让孩子学习他们喜欢的,以后慢慢将喜欢的范围扩大也为时不晚。比如,喜欢语文的孩子大多都会喜欢社会或者喜欢阅读。家长可以先引导孩子朝这两个领域发展,培养孩子的兴趣。再从新的领域中找到新的兴趣点。随着孩子兴趣领域的不断扩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即便是在孩子喜欢或者擅长的领域内,当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后,也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都将重心放在了孩子欠缺的部分。他们急于补充孩子的不足,找来大量练习题进行反复训练。但是,孩子会因此感受到压力,尤其如果在他们努力后发现效果不明显的话,他们会觉得“看来我是真的不行啊”,而使自信心备受打击,甚至会走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难以自拔。相反,如果把学习的重点先放在孩子擅长的部分,那孩子就会有成就感“看!我也能做到”从而使自信心大增。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中,家长应该跟孩子“感同身受”。如果孩子告诉家长一件令他伤心或不愉快的事情时,家长要体会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心情。当孩子做错题时,家长如来说:“哇,这道题真的很难呀!”就会很容易与孩子产生共鸣,降低孩丁的挫败感。家长的感同身受会大大激励孩子,让他们有信心去努力学习开积极开发自身的潜质。总而言之,对于学了就忘的孩子,家长们不要只看到他们的表面,而是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理解与激励最重要。
有些孩子各科优秀,全面发展,但有些孩子却不是。“我家孩子其他科都还可以,就是数学不好。”“我们孩子语文太差。”“社会学得挺好,其他科目都不行。”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们这样的抱怨。当孩子偏科时,“你一定要把这门课给我赶上去!”用这种逼迫的方式明显是不行的。

对于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科目,孩子本来就缺乏信心,如果再加上父母的这种逼迫与期待,会让孩子在身体上、心理上都感受到无形的压迫。因此,家长首先应该静下心来,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差科上,也不要太着急去提高孩子差科的成绩。如果孩子不喜欢数学,那么家长应该先接受这个事实:“你原来这么讨厌数学呀!”接着再问:“那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得到答案后,对孩子在这个科目上取得的成绩给予称赞。这种正面称赞会比负面逼迫的效果好,同时也会对孩子整体成绩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孩子和父母来说,与其在差科上纠结,很费时间,不如先选槿从成绩好的科目人手,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学习中的“诜择”与“集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8
记性差,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是很多孩子学习的大敌。

有的孩子就是因为遗忘太快,知识“串联”不起来,影响了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01

曾经听说过这样的真实事例:小思是个很懂事的女孩,在家很听话,也很有礼貌;在学校里人缘很好,懂道理,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

可是,小思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平时小考还能考个80分左右,但一到期中、期末的综合考试,小思的成绩就下来了,有时还会不及格。

小思的父母和老师都很着急,常常一起为“小思”会诊。细心的老师发现,问题可能出在小思的记忆力上。

小思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回答问题积极,作业也完成得不错。可第二天上课,同样的问题小思竟然记不清楚了。

也就是说,小思的短期记忆没问题,可是对所学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就忘了。

单元测试的内容少,小思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效果还可以;

可是,一遇到大考就不行了,小思忘的知识太多了,根本复习不过来,这就出现了小考成绩还行,大考成绩下降的现象。

记性差,确实是困扰诸多孩子和家长的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编码阶段、短期记忆阶段、长期记忆阶段。

知识信息首先经过主动注意进行编码,才会得到保存进入短期记忆阶段,在短期记忆消失前,通过继续加以练习、强化,才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由此可见,孩子的记性差,并不一定是脑子比别人笨,而是在记忆的三个阶段中某一个阶段没有处理好。

事例中的小思便是在记忆的第二个阶段后,没有及时把知识信息通过反复练习强化,从而很快地遗忘而没有进入第三个阶段。

02

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记忆,让所学的知识牢牢扎根在头脑中呢?

一、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记忆特点。

日本的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培养在于有“我能记住”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精神高涨,心情舒畅,对所学知识也就有了记忆的热情。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

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

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他把圆木头叫“警枕”。

所以说,每个人记忆的特点不同,要知道记得快,忘得也快,并不是孩子比别人笨。将劈头盖脸的训斥转化为理解与耐心,要告诉孩子,遗忘是正常的,不要有心理负担,这样便能增强孩子的信心,由我想记转化成我要记。

二、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记忆的第一个阶段便是编码,而编码总是从注意开始的。

关于弈秋的小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弈秋收了两个学生,为他们两个同时上课。

他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教给他们,就非常仔细地给他们讲解。一个学生听讲非常仔细认真,一心一意地注意弈秋的讲解和分析,对旁的事全都不加理会。

而另一个学生呢,看上去他也坐在那里,实际上却是心不在焉。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田野和树林,一会儿又听听天上的雁鸣。

当他发现有好几只天鹅飞过,便想:“要是能有一张弓,几支箭,射下一只天鹅煮来吃,那该有多好啊!”直到弈秋全讲完了,他也没在意。

这时,弈秋叫两个学生对下一局,看看他们究竟学得怎样。

起先,那个开小差的学生凭着以前的基础还能勉强应付,可渐渐地就显出差距来。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从容有序,而老是三心二意的学生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了。

由此可见,心无旁骛,方得始终。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也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把别人聊天、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罢了。”

只有注意力集中了,才能尽量排除或减少外界的干扰。只有注意力集中了,编码正确,才能进入长期有效的记忆阶段。

三、督促孩子反复强化所学知识

对于孩子来说,短期记忆在学校已经完成,而课后,我们要做到的是督促孩子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反反复复地刺激大脑的神经,强化记忆痕迹,促使其形成长久的记忆。

提醒孩子对所学过的知识,经常翻翻看看,不断尝试回忆,使学习的重点、难点记得更牢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时常温习,时常思考,收获的才会更多。

不仅如此,记忆也要找到对应的方法,才能节省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记忆更多的内容。

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所以孩子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是大声背诵?是默读?还是用笔写下来?

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方法,才能在最佳的记忆时间里用最佳的记忆方法强化知识,这样便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仅记得快、记得牢,而且还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学习不等于记忆,好多问题并不是靠死记硬背掌握的,只需要理解记忆,熟能生巧。

怎样理解呢?便要学会联想。如今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学习需要联想,需要理解,需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轻松记忆,高效学习。

记忆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记忆方法,督促孩子时常复习,帮助孩子理解题意,却要下很大的功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2-28
1、做好心理准备!一定不要纠结!一定不要放弃!一定不要自我怀疑!硬着头皮继续往下看,不要一直纠结在这一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你要知道看一遍是绝对达不到应试标准的60%。
2、学到后面,因为有前面知识串联的题目不会做!!!不要泄气,把答案认真分析一遍,及时翻开前面章节的内容,加深理解,顺带重新记忆!利用题目来学习知识、消化知识!不要单纯靠背课文!(事倍功半)不要认为翻书就是我不行,这么简单都做不到!!!越是学到后面,越是要翻书!书翻的越多,知识串联就会越好!但是翻书不意味着要重新看一章节!!!只要看题目对应知识点!!!这样,前后知识点就能串联!!!
3、学会用框架!不要觉得框架没什么用,眼高手低!框架就像大厦的基地,只要框架搭建好了,才能把细枝末节添加进去!只要你的框架搭建的好,后面学习的时候,只是忘记了小细节,大的方向不会偏题!
4、复盘!!!如果你不是思维懒惰者,一定要锻炼自己复盘的能力。每天学完,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点在大脑中过一遍,或者口述一遍(要相信学习不单纯是输入,更多是输出)。不仅思维上更加活跃,记忆力更好,而且,你能发现很多“你以为你会的实际上你并不真正懂的”的知识点!!!不会的时候立刻翻书,有针对性!知识点就更容易记住!
“看着后面,忘了前面”其实是一种想快速学习的心理。以为自己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得到别人的成功。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也遇到这些问题,我在没有好的方法时,就把📖来回翻,翻到最后,我都知道下一页书讲的是什么内容,我并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靠坚持不懈的翻书。
记不住知识,翻书!记不住框架!翻书!不会做题目,翻书!
锻炼自己翻书的能力,锻炼自己大脑储存的能力,你会减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