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偷听声音算隐私侵犯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刚跟朋友聊到奶茶,手机APP马上就开始推送奶茶相关的信息;刚去完医院挂号,手机页面就会弹出医患相关的新闻…比起精准推送带来的便捷感,一个更令我们担忧的问题是:谁在“偷听”?

第1个回答  2022-10-29
一、窃听属于隐私犯法么
  窃听他人隐私的,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是犯法的行为。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同时适用隐私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二、窃听他人隐私怎么处罚
  窃听他人隐私,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是犯法的行为,依法可以进行治安处罚或承担民事责任。有哪些情况属于侵犯隐私:

  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三、如何认定侵犯隐私权
  侵害隐私权或者侵害隐私利益的责任构成,必须具备侵权责任构成的一般要件,即须具备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要件。所适用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首先,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须具违法性。侵害隐私权的损害事实。隐私是一种信息、一种活动、一种空间领域,也是一种秘密状态。隐私的损害,表现为隐私被刺探、被监视、被侵入、被公布、被搅扰、被干预。侵害隐私权的因果关系。它是指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与隐私损害事实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符合规律的联系。侵害隐私权的主观过错。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主观过错。主要是故意,即预见侵害隐私权的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该种结果的发生。
第2个回答  2022-10-29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电梯、公交、地铁等公众场合接打电话的时候,如果不带耳机的话,就有可能发生手机漏音被他人听到通话内容的情况,这种时候内心的尴尬程度不用多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听到他人手机通话内容是不是侵犯了他人隐私呢?我们又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呢?

听到他人通话内容是不是侵犯了他人隐私权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只是不小心听到了谈话内容,并未通过泄露等方式带来一定侵权后果的话,按照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很难认定其侵犯了隐私权。

但如果在听到了通话内容又故意将内容分享出去,比如发在公共群、发在社交平台上,给他人造成了负面影响。根据民法典规定,属于窃听、公开他人私密活动,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并予以一定赔偿。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商业交流信息,医生病人交流病情、律师当事人交流案情都应该在一个保密性较好的密闭空间进行谈话,这样,重要信息才不会泄露出去。要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话就要了解个人隐私权的相关内容。个人隐私权范围包括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3个回答  2022-10-29
我觉得算是隐私!
所谓偷听吗?只要是手机的信息内容,不管是是声音的还是图片的还是文字的,不经过本人同意的话就算是侵犯个人隐私!
那么如何保护自己手机信息呢?
方法一
  
众所周知,安卓平台拥有许多免费的应用,随着该应用的开放性下载的特点,也为许多手机用户带来了隐私泄漏的隐患。有些应用软件会自动访问用户的身份信息,而且会更改用户的手机设置,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选择密码解锁方法来保护手机隐私。
  首先,我们需要点击“设置”,选择“锁屏”,然后选择需要保护的隐私应用,勾选完毕之后,输入密码即可。这样,不仅网络系统无法侵入您的手机,连您的朋友在不知道您手机密码的状态下,也无法打开您的手机哦。
方法二
  首先,我们需要在手机应用市场里面下载手机安全卫士,然后运行该软件。进入首页之后,选择“隐私保护”,其次我们再选择“隐私空间”,最后点击“立即开启”。设置密码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文字密码或者是图形密码,确认密码之后,设置即可完成。
  为了减少用户忘记密码的机率,该软件提供了“安全问题”设置方法,当您忘记了密码之后,可以通过输入安全问题所设置的问题密码进入手机。
以上就是个人的看法,以及一些应对的措施,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第4个回答  2022-10-29
窃听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的就是违法行为。如果你所谓的手机偷听是属于监听、窃听的性质,那肯定是属于违法的,但如果你所谓的手机偷听是将自己或自己控制的手机放置在某些公共场合来实现取证,则是否涉嫌违法需分具体情况来判断。
毫无疑问,如果您所谓的手机偷听已经涉及到了监听、窃听的性质,那毫无疑问,这肯定是违法的。
相关法律依据为刑法第253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以及刑法第284条: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但是,如果,你只是把手机放置在某一个公共场所,比如说酒店的公共大堂,通过录音等方式来实现取证的,则并不一定违法,因其本身在公众场合的特性,决定了并不一定要保护其信息的私密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所取得的证据,法院一般是会认可证据的合法性的。
拓展资料:不知情被录音是否侵权?
不知情被录音不一定构成侵权,法律规定,只有利来用他人隐私作出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才可以称为侵犯隐私权,只录音,不对外公布就不算侵犯隐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第二款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第5个回答  2022-10-29

在与App打交道的过程中,令大家担忧的问题不断出现。假如发一个语音,当手松开了以后,这个录音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人员将语音数据导出后,经过核对,证实了当测试程序置于前台运行时,“偷听”是可以实现的。

程序退至后台,或者在手机处于锁屏的情况下,录音依然可以持续进行一段时间,但都会自行终止。只是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锁屏下持续录音的时长略有不同。

某些APP存在设置冗长复杂的隐私条款现象,利用用户没时间精力或者受知识所限,无法充分了解其中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从而误导用户“同意”企业听取用户语音等。

在某种程度上,完全依靠企业自觉是靠不住的。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能通过掌握用户数据来进行行为与需求分析,从而为商业转化提供重要参考。

尽快就这一现象进行专门技术研究,进一步对手机APP“偷听”用户语音的技术可能性进行全面检测,并对市面上常用APP进行抽检,看其是否存在此类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