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如题所述

土壤是由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过程对土壤母质(岩石)的综合效应。

一、母质因素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

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

二、气候因素

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

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

三、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

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

四、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

五、时间因素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因此,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别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变化比较缓和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

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为绝对年龄。例如,北半球现存的土壤大多是在第四纪冰川退却后形成和发育的。高纬地区冰碛物上的土壤绝对年龄一般不超过一万年,低纬未受冰川收用地区的土壤绝对年龄可能达到数十万年至百万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纪。

六、人类因素

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必须在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下才能获得高产。

组成

土壤剖面:变暗的表层土和带红色的底土层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典型特征

典型的土壤由大约 50% 的固体(45% 的矿物质和 5% 的有机质)和 50% 的空隙(或孔隙)组成,其中一半被水占据,另一半被气体占据。土壤矿物质和有机物含量的百分比可以被视为一个常数(在短期内),而土壤水和气体含量的百分比被认为是高度可变的,其中一个的增加同时被另一个的减少所平衡。

孔隙空间允许空气和水的渗透和运动,这两者对于土壤中的生命都至关重要。压实,土壤的一个常见问题,减少了这个空间,防止空气和水到达植物根部和土壤生物。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未分化的土壤将演化出由两层或多层组成的土壤剖面,称为土壤层。它们在一种或多种特性上有所不同,例如它们的质地、结构、密度、孔隙率、稠度、温度、颜色和反应性。

地层厚度差异很大,一般没有明显的边界;它们的发展取决于母体材料的类型、改变这些母体材料的过程以及土壤形成因素影响这些过程。

生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在地表附近最强,而地球化学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随深度增加。成熟的土壤剖面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的主层:A、B 和 C。土壤通常包括 A 和 B 层。土壤的活性成分主要局限于土壤,一般在 A 层中更为突出。

已经提出的是,单个土体,土壤的从表面到底层母体材料和足够大的垂直延伸的柱,以显示它的所有视野的特性,有可能在被细分humipedon(活体部分,大多数土壤生物居住的地方,对应于腐殖质形式),桡足类(处于中间位置,发生大部分矿物质风化的地方)和石足类(与底土接触)。

该土壤质地由单个颗粒的相对比例确定的沙子,淤泥和黏土组成的土壤。单个矿物颗粒与有机物质、水、气体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导致这些颗粒絮凝(粘在一起)形成聚集体或peds。

在可以识别这些聚集体的地方,可以说土壤已经发育,并且可以在颜色、孔隙度、稠度、反应(酸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描述。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土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1

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介绍: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

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只有抑制有害菌,利用这些菌产生的植物需要的一些养料。如进行有效的阳光照射后,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被有效的杀灭,腐体可作养料。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很大,1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1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

拓展:

近似立方体型,长、宽、高大体相等,组分一般大于3cm,1-3cm之内的称作核状结构体,外形不规则,多在粘重而乏有机质的土中生成,熟化程度低的死黄土常见此结构,由于相互支撑,会增大孔隙,造成水分快速蒸发跑墒,多有压苗作用,不利植物生长繁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3

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形成的。

1、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

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

3、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

土壤是陆地上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3-31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第4个回答  2019-10-1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