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如题所述

发生在明朝的靖难之役,其实与发生在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地方藩王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只不过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失败了,明朝的靖难之役成功了,靖难之役的本质是建文帝削藩引发的,实际上还是分封制导致地方藩王势力尾大不掉引发的。

朱元璋在生前把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立为继承人,这多少让他还健在的儿子们不满,比如燕王朱棣,是朱元璋所有儿子最英勇善战,而且军功很多,又是镇守在明朝最北的边境防御蒙古的,手上有十万边防军,是藩王中势力最大的。

除了朱棣,朱元璋几乎所有的儿子都被分封为藩王,而且都有或多或少的兵权,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朱家子弟共同拱卫明朝,但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后,这些藩王的存在让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视作帝位最大的威胁。

朱允炆年轻气盛,从政经验不足,而那些镇守四方的藩王都是建文帝朱允炆叔叔辈的人物,年轻的皇帝一上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也许还没上台他就在计划了,只是碍于朱元璋的存在,朱允炆的削藩没有错,但是,他的削藩太过急躁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朱允炆上台没几个月,就一口气削了掉了五个藩王,他的原则是:先弱后强。先把势力弱的藩王削掉,再对势力强的藩王动手,一年之内削掉了五个藩王,其中四个被贬为庶人,一个被逼自焚而死,朱允炆对待自己叔叔的手段一点也不弱势,而是强势和雷厉风行。

这样一来,任何一个藩王也会知道年轻的建文帝下一步会做什么了,而且这么严厉的削藩手段简直就是逼着藩王造反,被削掉的五个藩王就是榜样,不是被贬为庶人就是被逼自杀,没有第三条路,想想看,从王爷到平民或者罪人,如此大的人生落差,有几个王爷会心甘情愿的,所以朱棣的反抗并不奇怪。

朱允炆在削夺五个弱势的藩王,也给了朱棣准备的时间,朱棣甚至通装病和装疯以麻痹朝廷,等到朱允炆向朱棣下手时,朱棣已经有所准备,当朝廷准备派兵抓捕朱棣时,朱棣率领800勇士起兵,当即斩杀了燕王府中亲近朝廷的官兵,然后控制了整个北平城,在朝廷征发大军攻打前,朱棣还扫清了北平外围忠于朝廷的城池,这个时候的朱棣已经拥兵数万。

即使如此,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朱棣仅有燕王封地及周边城池,而朱允炆却是正宗的大明天子,坐拥除北平及周边之外所有的地盘,真比实力的话,朱允炆的硬实力是朱棣的十倍,而且朱炆是朱元璋选定的皇帝,有着正统的名义,在名义上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但是,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以朱允炆的失败而告终,朱棣的成功除了军事上的成功,还有政治上的成功,所谓军事上的成功就是朱棣成功攻入了明朝都城南京城,而政治上的成功就是朱棣争取了很多朝廷大臣的支持,比如南京空虚很有可能就是朱允炆身边的人告诉朱棣的,然后朱棣就率军来了一次斩首行动,放弃与朝廷军队一城一池的争夺,而是选择直接攻打南京。

当朱棣大军到达南京时,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开南京城的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朱棣没攻城就直接进入了南京城,这也就注定了朱允炆的失败,因为南京城空虚,忠于朝廷的军队都在北方与忠于燕王朱棣的军队在对峙,都没有想到朱棣敢孤军深入南京偷袭得手。

朱棣攻入南京后,朱允炆不知去向,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成功了,朱允炆失败了,然后整个明朝天下不需要朱棣一城一池地争夺,全部臣服于朱棣,包括之前还在跟燕王军队对峙的朝廷军队也是一样,因为他们的皇帝朱允炆失败了,朱棣的战略就是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朱允炆没了,自然全天下都臣服了。

那么其他地方为什么这么轻易就臣服呢?

朱棣在攻入南京前 ,真正控制的地方也就是北方一部分地区,总体控制地盘不到明朝总国土的十分之一,就算加上都城南京也是如此,即使如此,仍然天下臣服,有几个原因:

一、靖难之役的本质是叔叔与侄子争夺帝位。

虽然靖仅之役的引发是削藩,但是战争一开打,就转变为帝位之争,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这是老朱家的叔叔与侄子在争夺皇帝之位,这是朱家的家事,外人一般不敢插手,也不敢站队,最好的办法就是观望,然后再投靠胜利者。

为何不敢插手,也不敢站队呢?因为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朱棣和朱允炆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万一站错了队,那可是杀身之祸,祸及三族的重罪,所以观望是最好的选择,别说明朝的地方官了,就是朱允炆朝廷中的官员,在朱棣进南京后,都表示拥戴。

因为不拥戴的,都会被杀,比如方孝孺不愿意投靠朱棣,被诛杀十族,没有人愿意死,只能跟着投靠朱棣。

二、整个天下没有人比朱棣的实力更强了。

历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是朱棣一战一战打出来的,朱棣的实力从起兵之初的800人,到攻下南京后至少也有十余万人,整个天下没有人能与朱棣争天下了,连皇帝朱允炆都失败了,还有谁呢?

明朝初年镇守边境的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亲戚,实力最强的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但是宁王朱权已经被朱棣控制了,朱棣算是天下最强大的藩王,朝廷都不是他的对手,谁有实力跟他斗,朱棣虽然没有控制全天下,但全天下没有人有实力跟朱棣争,南方尽管有很大的地盘,但他们只能忠于靖难之役的胜利者,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再说说明朝的军制,明朝的军队包括京军和地方军,京军就是拱卫生都城朝廷直属军队,在几年的靖难之役中,这批军队大部分败给了朱棣,一部分投降了朱棣,京军基本上在朱允炆手中覆没了,而地方军包括边防军、卫军和民兵,边防军就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所率领的军队,而卫军与民兵已经大量被朱允炆征召对抗朱棣。

所以尽管朱棣没有征服大部分地区,但是大部分地区已经无兵可用,朱允炆在南京时还在等他派出去官员到地方招兵,但没有回来,即使有,也是失败,全国的军队不是控制在朱棣手上,就是被朱棣打败,谁敢反朱棣,只有投靠朱棣了,所以尽管朱棣只控制了全国很小的地方,但天下的局势已经明朗了,就是拥立朱棣称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4

明朝的靖难之役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还没有几年,继任的好孙子朱允炆就开始了削藩,结果这一削反而把自己皇位给削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要说这件事,还得明太祖朱元璋来背锅。朱元璋此人以布衣之身横扫暴元、驱除鞑虏,开创了一个帝国,实在是万世楷模。他在位的时候虽然对大臣极为苛刻严厉,但对自己的儿子那是大方的没得说,每个儿子都分封藩王,而且还让他们掌管封地里的一切军政要务。



建文帝上台以后,却完全没有这种浓浓的亲情观念。刚坐上皇帝就担心自己的叔叔们谋反,于是就开始进行削藩。他这刚一颁布削藩的命令,藩王中最有实力的燕王朱棣就不干了。朱棣也不跟这位年轻的侄子废话,他的想法很简单。你削我,我就打你。就这样叔侄二人之间爆发了改变明朝走向的“靖难之役”。但让人奇怪的是,古代打仗都是一路攻城拔寨,然后杀得四方臣服,就坐上皇位了,这点可以参考朱元璋建国。可是燕王朱棣只是一路南下从北京打到南京就当皇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皇帝真的如此简单?



朱棣能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人,靠的绝不是运气。

第一,朱棣造反也是分析了形式的,朱允炆继位时,明朝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打过仗了,开国时的老将不是老死就是被朱元璋搞死。当时南京的朝堂上武将都是一些李景隆这样的二世祖,文臣都是方孝孺这样的书呆子,可谓是一点战斗力都没有。作为皇帝本身的建文帝也是初登大宝,一点威望和根基都没有。而且朱棣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进京,这在名分上勉强说得过去,说到这,明太祖朱元璋将会又一次背锅,原来,朱元璋那时候规定,如果朝中有奸佞,各地藩王可以用“清君侧”的名义进京,驱除奸佞。



第二,当时的百姓经过元末的动荡,好不容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他们认为不管皇帝是朱棣还是朱允炆不都是你朱家的人吗?在这点上连大臣也是这样看的。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将军们大多都选择观望,并没有真的痛下杀手,这些将军虽然都是粗人,但也是实打实的老油条。自古丘八吃粮当兵,对于基层的将军而言,谁当皇帝并不会影响到自身,所以这些人更加不会用心“勤王”,卷入到皇家的内斗之中。



第三,就是各地的藩王们了,他们和朱棣都是亲兄弟,朱棣排行老四,由于前面几个大哥已经都死完了,朱棣已经是长兄了。但和朱允炆却是叔侄关系,血缘上和朱棣更近。而且,朱棣也不是外人,他当皇帝,明朝的江山还是老朱家的。其次,朱允炆的粗暴撤藩,搞得叔叔们人人自危、离心离德,已经严重损害了这些藩王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站在朱允炆一边。



第四,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允炆不见了。在朱棣攻入南京城后,朱允炆就消失不见了,关于他的下落几百年来可以说是争论不断。有的说他引火自焚了,有的说他出家当了和尚,还有的说他出国旅游去了。不管他到底去了哪,总之人是不见了。建文帝直接失踪,群龙无首,文臣武将就是想反抗也没有效忠的对象啊,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朱棣上位理所当然。



那么朱棣真那么容易就造反成功了么?显然没有,朱棣造反花了接近四年。失败无数次,打得自己都没信心的时候。好侄子朱允炆却给了朱棣一个“勿伤王叔”的免死金牌,可以让他承受多次失败,朱允炆为什么这样做,不得而知。你要说朱允炆仁慈念及亲情,那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在搞朱棣之前,他已经削了好几个叔叔,其中还逼得湘王举家自焚。既然已经开了这个头,还在对朱棣的战争中下达“勿伤王叔”的旨意,真可谓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第2个回答  2021-02-26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是拿下一个城池又一个城池,摆平一个对手又一个对手最终踩着无数人尸体才当上皇帝的。而朱棣看起来比他老爹朱元璋容易多了。然而建文帝已经死了,朱棣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子,现在又有大胜之威只能顺势附和了。他只以北平为根据地往南京打打下南京就当了皇帝。事实上真的如此简单?很显然不是。朱允炆此时连守城的军队人数都很有限,更加找不到可以来抵抗朱棣的军队了。其他地方的大片土地,也不再具备抗拒朱棣大军的实力,无非是望风而降的份。

首先,朱棣之前可能喝酒后会对自己要向侄子磕头有点不也可能觉得自己比侄子更适合当皇帝。但清醒后,他肯定觉得还是做个手握兵权的燕王比较实惠。因为亲王没事造反玩这个成本比起自己老爹当初乞丐造反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但是削蕃这事把他逼到了墙角。并且造反这事一旦干起来是没有回头路的。然只占据了少数领土,至建文帝失踪前朱棣也只是控制了两京及周边一些城市,只占到大明疆域的10%左右,朱棣就顺利的登上了皇位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为什么其他地方根本就不进行反抗呢?

其次,看看朱允炆的牌面。朱允炆继位以来,天下已经升平二十多年了。除了边境打仗,中原百姓已经过起祥和的小日子了。加之朱元璋把能打仗的武将都杀了,只留了一个会守城的耿炳文。其他地方的军队哪还有什么信心抵抗。再说朱棣再怎么说也是朱元璋的儿子,打来打去都是他们朱家人的事。又不是外敌入侵,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只是换个人做皇帝,大家的日子该怎样还是怎样。再加上大势所趋,所以也就全国臣服于朱棣。


第3个回答  2021-02-21
因为其它地方的士兵对于皇帝也并不是完全的忠心耿耿,另外南京是当时的都城,所以只要把南京攻克,就足够了。
第4个回答  2021-03-26
因为明朝才建立30来年,政权不是很稳固,尤其江南地区。而且靖难之役是朱元璋儿子和孙子一家人的内斗,地方政权不好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