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哪两个场景出卖了刘姥姥顽强的心?

如题所述

我一直以为刘姥姥到了宠辱不惊的地步,也认天命了,到了贾府见识过就很知足了,可是当我再次读到第39和40回时,我看到了刘姥姥的忧伤和悲凉,看到人性中无法言语的凉薄。



刘姥姥,上了年纪的老人,用贾母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积古的老人”。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投了两个人的缘,一个是贾母,一个是王熙凤。对于贾母来说,姥姥是个解闷解乏的乡下老妇,和游走于贾府的三姑六婆差不多;对于王熙凤来说,刘姥姥是取悦于贾母的活宝而已。

聪明机智幽默的刘姥姥,不用鸳鸯多说,也明白贾母要见他的缘故,不外乎自己是乡下人。贾母常年在贾府,深居简出,偶尔出门打醮全家族都会欢天喜地,大多时候日子都是一模一样,怪闷得慌。

乡野老妇人刘姥姥粗鄙的见识,笨拙的行为,为了取悦贾母而故作姿态,刘姥姥也认为自己的表演天衣无缝?然而两个场景出卖了自己,七十五岁的高龄,还要到贾府打秋风,内心里没有一点儿五味杂陈是不可能的。



一、刘姥姥表演了两个节目

第一、食量大如牛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就是这句话,荣国府女眷们笑的东倒西歪“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林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迎春,惜春,她们笑的场景成为经典。而三位表演者,凤姐,鸳鸯,姥姥都撑着不笑。

这句话是鸳鸯凤姐叮嘱姥姥后的第一个表演,姥姥完美呈现。刘姥姥给大观园姊妹们带来了欢乐。小姐姐们胃口很小,吃一点就够了,平日里也不怎么活动,不劳作,身体也不能经受风雨,组织一个诗社不是黛玉病了,就是二姐姐病了,抑或又是湘云不舒服。



乡下人的胃口大,和豪门公府不同,与贾母认可的讲究饮食调理,精致的生活成为反差,这样的对比才会让众人笑。穷,没有吃相,吃个母猪不抬头,这才让贾母们有了充分的想象,天然的喜感和画面感,两相对比,便有了爆笑的原因。

姥姥抓住自己和他们的不同,机智幽默,反观,嘲笑自己,并无恶意且无害的。所以,大家放开心胸,吸纳姥姥的粗鄙,从而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姥姥天生带喜感。



第二个节目:筷子夹蛋儿

凤姐为姥姥准备了一双很沉很重的筷子,要去夹“鸡蛋儿”。筷子在碗里跟着蛋儿跑了几圈,好不容易夹了起来,姥姥尖着嘴巴,快要接住蛋儿,又落地下了,姥姥又低头去追蛋儿。谁也没有心情吃饭,都看着姥姥笑。

即使让王熙凤用这双筷子去夹蛋儿,她也夹不起来,姥姥一进贾母屋里,晕头转向,都是绫罗绸缎,仙界一般。姥姥知道这也是表演,很卖力,得到了很多笑声。姥姥也看着众人笑。



根据场景不同,转换角色,及时换故事。姥姥绘声绘色讲到茗玉雪下抽柴时,东北角上起火了,贾母不想听柴火,于是姥姥又讲了一个贾母王夫人很喜欢听的故事。

姥姥很粗俗,这样的俗和雅对比,才显得有趣。为了应景而投其所好,保有自己的本色,滑稽取笑,大方耍宝,博取贾母众人的取笑。



二、刘姥姥的两个行为出卖了她

凤姐为姥姥插满头的花是前奏,在潇湘官滑倒泥里是尾声,姥姥都很卖力。而姥姥心里升起了一股悲哀,她自己无法按捺下去,而冒出来了。

第一、姥姥到了探春屋里,板儿闹着要佛手。

探春说吃不得,后板儿又指着蚊帐说,蝈蝈,蚂蚱,姥姥骂板儿“到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这里就是姥姥内心不平衡,向外爆发的一个场景。

板儿只是姥姥的出气筒,我发现姥姥还是有一颗玻璃心,七十五岁啦,心里是纠结和郁闷的,但姥姥是经历了世事的人,她没有一丝表现?如果姥姥没有一丝不安,不爽的表现,那姥姥也不够真实了,她心里堵得慌,只有拿自己人发脾气。众人还劝着姥姥才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