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偷窃行为怎么办

如题所述

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采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骂,而收效却甚微。其实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反应过度和“姑息养奸”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导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幼儿园的孩子拿东西很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要花钱来买,不懂得不付钱,不打招呼就随便拿东西是错误的。他们还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与“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义的“恋物”而已,所以当家长发现他偷拿东西的时候,不要给予过多的责怪。此时的拿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偷”。但是大人应该通过这件事设法让他意识到偷窃是错误的。告诉他:“如果你没有经过同意或没有付钱就把东西拿走,就会给别人造成损害,别人会很伤心。” 如果孩子从超市悄悄带出了糖果,父母要带着孩子把糖果还回去。如果他已经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带到超市,让他向店主道歉,并替他还钱。再次带他去超市时,就要多注意他的行为,看看他是否又将喜爱的东西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时,对他说:“每一件东西都有价钱,妈妈只有把钱给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这些东西才能属于我们。”让宝宝注意到你付款的细节。也可以让宝宝拿一件小东西,在收款台前,让宝宝自己付款,加深宝宝买东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对于父母嘱咐的事情常常一转脸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下次他们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时,家长的吼叫、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必须反复和宝宝讲道理,让他明白这种事情的危害性,他才会逐渐改进。如果宝宝的表现良好,家长则可以在房间里为他贴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扬和鼓励。 上小学的孩子已经知道偷东西是错的,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如果孩子回家后,书包中藏有朋友的手表,那很可能是未经朋友允许私自拿回的。家长应该好好问问孩子,并让他想一想如果那位朋友偷拿了他的心爱之物,他会有什么感觉。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给朋友打电话解释、道歉并尽快归还。 当然仅限于道歉和归还东西还不成,这只是治标没治本。家长要挖掘孩子偷东西的动机是什么?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还是自己爱占便宜的做法影响了孩子?有的孩子偷东西是平日家长过于迁就满足他,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另想办法。有的则是看到同学们的零用钱多,自己的少,不能随心所欲购买东西,心理不平衡。一旦看到家长手中有钱,自己又不能得到,就会趁家人不在之机拿家里的钱。还有极个别的孩子认为“偷窃”是勇敢的行为,做别人不会做的事情,会显得自己有本事。 不过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拿来的东西自己家里也有,价值也很小,分析不出其目的是什么。实际上这类孩子是感情的混乱,他们似乎盲目的企求某样东西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类孩子平时心情不愉快、孤独,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尤其10-12岁的孩子生活上已能自理,家长平时很少关心。孩子很可能会把“偷”来的小东西送给同学,“笼络”他们,建立同学之间的感情以弥补家庭感情的不足,消除孤独和苦闷。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偷东西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或给他讲道理,或满足他的正当需要,或多给他一些关爱,或鼓励他多与人交往等等。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不能默然处之;也不能因为爱面子,怕孩子的举动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索性教给孩子如何隐瞒;更不能采取赞赏纵容的态度,使孩子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这样都会助长孩子的占有欲,使孩子养成贪小便宜的坏习惯,将来就有可能发展到去偷窃。 十四、五的孩子当然就更加明白偷盗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还是存在着侥幸心理偷东西。这多半是因为他们自私自利,缺乏正义感造成的。他们觉得偷东西很“实惠”,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乐意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或者是根本就想不到他人受到的损害。有的孩子偷东西仅仅是因为看到朋友中有人偷东西得逞,自己也想试试。有的则是因为反叛心理在作怪,他们想通过偷窃来报复大人,反叛这个世界。另外一些因素也是促使孩子偷窃的主要原因。家庭环境不好,缺乏父母关爱;学业压力重,内心紧张;朋友少,得不到老师的重视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采取过激行为,以激起人们的关注。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偷东西其实是一种病态的表现。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爱做小动作,课外又“调皮捣蛋”,容易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过多的责怪,甚至引起同学的歧视和排斥,又屡遭家长打骂,久而久之,不仅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未能改变,还出现了一些其他行为异常,如说谎、逃学,甚至偷窃。对于这种孩子一定要及时看医生,给予正确合理的治疗。 对于这个年龄段偷东西的孩子,大人应该严厉些。例如,发现孩子偷了商店的东西,就应该带着孩子到商店去,找保安部门解释并让孩子对所做的事情道歉。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偷窃给经营者带来了多大的麻烦。他们的偷窃是一种犯罪,其后果远不止于道歉和罚款,还会被拘留,关到少管所或监狱。对于自尊心强的孩子来说,归还东西已经是很难为情的事情了,有了此次经历,相信他以后是不会再轻易偷窃了。 如果孩子偷的是父母的钱财,那么应该给机会让他通过打零工或做家务来还钱。在此过程中可以扣除他一个月的零用钱。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在孩子改进过程中,家长没有必要把钱摆在外面当诱饵,来考验孩子,或将孩子像贼一样当场抓住。这样容易失去彼此的信任。 如果孩子屡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的偷东西,问题可就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了。你应该找个时间和孩子好好谈谈,或者询问一下孩子的老师和同学,了解一下这段时间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不要仅仅局限于偷钱这一件事情,类似逃学、吸烟、喝酒、甚至吸毒都是有可能的。 为了挽救孩子,你可以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讲给他,为他敲警钟。如果发现孩子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来往,要设法劝阻。也可以与学校沟通,让学校和自己一同来管教孩子(当然要注意方式,不要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对孩子管教要严厉,但是我们不提倡粗暴的辱骂或体罚。如果只是一味的动粗,或者限制他一切行动,冷淡、厌弃他,不去细致地了解他所以产生偷窃行为的内在理由,那么,他也会采取另外的不良行为,如离家出走,欺侮别的孩子等。有时严厉惩罚可能会使孩子的偷窃行为消失,但引起偷窃行为的某种因素仍然存在,孩子就可能产生别的行为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6
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偷”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偷”东西,究竟是有心之过,还是无心之失呢?作为家长,这时应该如何处理呢?是该大声呵斥还是视若无睹,抑或是理智应对?孩子爱偷东西怎么办?

依照发展心理学家的说法,孩子之所以顺手牵羊,有一部分是缘于“自我中心”,即在这一时期,孩子会认为世界是以他为中心的,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只要他喜欢的东西,就肯定要归他所有,都认为是自己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它是成长轨迹中的过渡现象,这个时期一过,“偷窃”行为便会慢慢消失。所以家长万不可随意称孩子是“小偷”,是“盗窃犯”,这样有可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莫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到其成年之后的人格完善。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控制冲动的能力。例如,买回孩子想要的东西,父母可以不马上给孩子,而是告诉孩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才能得到。如果孩子没有乱碰商场里的东西,家长一定要表扬孩子的自制力。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不要为占到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自己有过失时要及时弥补或道歉,这对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很重要。

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手偶游戏、编故事等方式,例如:给孩子讲“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让宝宝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要他体会丢了东西会是多么着急,并鼓励他及时归还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我们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强化他的分享行为,这样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权的观念,并学会尊重他人所有权的行为习惯。
第2个回答  2020-12-05
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做父母的一定很着急,但不管怎样,都要耐心的说服教育,不能对孩子动粗。做妈妈的应该及时帮助他们改掉这一毛病。

(1)要耐心教育孩子。无论孩子是出于何种动机拿别人的东西,“偷窃”都是不光彩的行为。也许刚知道自己的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对你来说是一种打击:孩子什么时候学会偷东西了?但你要记住,此时你不可以发火,更不要对孩子大打出手。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打”才能改正孩子的“偷窃”行为。其实错了,打得厉害,不仅不能帮孩子改掉坏毛病,反而还会疏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会感到孤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偷窃”的行为非但难以改掉,还可能因此而不敢回家,流浪在外,与社会上的浪子交往,被他们利用,最后走人歧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