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如题所述

我们就聊聊这位史上最牛的男人,看他究竟是运气爆棚,还是实力使然?笔者的观点是:李治并非柔弱懦怯无能之人,其实也是一代雄主,实力与运气皆备,不亚于汉文帝、汉景帝,称"高宗"的确如是;不过他逊于父亲太宗及妻子则天女皇,被其光芒遮挡,兼之身患风眩,也就不那么突出,甚而被矮化罢了。

一、出生高贵的李治当上皇帝并非天意使然

李治出生于大唐帝都长安的东宫丽正殿,这位一生来就高贵的嫡三子,"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乃太宗皇帝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自是含着金钥匙长大。3岁时即封晋王,5岁时挂衔"并州都督",深得恩宠。

母亲长孙皇后过世,李治自然而然表露出来的悲伤思念之情,体现出纯真的孝顺,让怀旧、重情的太宗皇帝深为感动,不久即授予李治"右武侯大将军"的待遇。

贞观十八年,太宗讨伐高句丽回朝到并州时,不期生了大毒疮。李治得知,亲自用口给父亲吸毒脓,还扶着父亲的步辇步行跟从多日,让太宗对李治的仁孝更为赞赏。

就在这个时节,太子承乾谋反,魏王李泰又野心突显,公然对太宗言继位后即"杀子让弟",私下却威胁李治别妄动你已太子党叔叔李元昌要好……

雄主李世民只好废了嫡长子、嫡次子,重新召集重臣商议立储。

一方面,由于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倾力支持李治;另一方面,更由于李治的仁孝在李世民心中扎下了根。

二、李治"废王立武"的背后真相

父亲李世民临终前,仍对皇太子李治关爱有加,特别托咐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太子自幼仁孝,这都是你们了解的,一定要好好的辅佐他。"

李治称帝后,也非常敬重这些有才有德的元老重臣。在他们辅佐下,大唐江山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持续向好。

李治愉快地接武则天回宫后,次年即封她为二品昭仪。起初,武则天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事事奉其旨意行事,压制住萧淑妃后,便联合李治,欲取代王皇后之位。

李治断然"违先帝之命",排除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派的干扰,当即"废王立武"。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士族门阀关陇集团就此殒落,被贬爱州(今属越南之地)的褚遂良病死任上。流放到黔州(今重庆武隆一带)的长孙无忌被逼自杀……

这一记勾拳让朝野嗔目结舌。

高宗皇帝李治哪里是人们所想象中的听话柔弱?他继位后其实早就希望亲政,不愿受人摆布,奈何舅舅长孙无忌的势力过于庞大,只好转向薄弱的后宫,期望通过在后宫立威,打破朝堂上士族势力的威胁。

三、"永徽之治"印证了李治的担当和作为

李治登基称帝后,其实是大有作为的,他取得了大唐社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不朽政绩,这就是史上记载的"永徽之治"。

政治上,李治敢于果断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缓解自隋唐以来激烈的阶级矛盾。同时积极扩展外交,允许波斯人在长安建袄教寺庙,还于公元667年派军队帮助波斯王子获取王位,与萨珊王国建立联系等。同时,更改了太宗所立的"三日一朝"的规定为"一日一朝",发出勤勉执政的信号。

民生上,李治尤为关注。设常平仓解决永徽初年的粮荒问题,649年河东地震,即下诏免其地赋税三年……通过持续几年的发展,全国人口还增加了380万户,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故史有载:"百姓阜定,有贞观之遗风"。

四、李治意想不到的风眩症带来的历史光芒

后来李治见皇后武则天主持政局后野心勃勃,也有废武则天皇后的打算,无奈此时的他风眩症渐重,已目不能视,只好让草拟诏书的上高仪"顶缸"息事宁人。

落实好政权移交后,当了34年皇帝的李治不久病逝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

令李治没有想到的,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武则天便将儿子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改立另外一个儿子李旦为帝,称唐睿宗;在他死后的第七年,67岁的武则天又将李旦降为皇嗣,自己不再"垂帘听政",从"后台"走向"前台"登基称帝,建立大周天下。

所幸的是,这大周天下国泰民安,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在公元705年武则天82岁时,因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逼宫,武则天叹息之下还位于儿子唐中宗李显。

由此,大唐又恢复李唐天下。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驾崩,李旦复位两年后病逝,其子李隆基于公元712年继位,这就是唐玄宗,大唐由此进入有名的"开元"时代。

历史就是这样玄妙,在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中向前延展。客观而言,以史而论,李治可谓史上最牛的男人,自己当了34年的皇帝,其爷爷、父亲、妻子和儿子都是实打实的皇帝,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唯此一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6

自古守成之君都给人印象不深刻,唐高宗李治就是一位,他是唐朝第三位皇帝。之所以他能惹人注意,那是他爹厉害,老婆也厉害。对于他的皇帝生涯来说,他的处境未免有些尴尬。

父亲唐太宗有“贞观之治”的夺目光环。而他的老婆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这两位英主之间,李治有些黯淡,但并不代表平庸,他继承了唐太宗的辉煌基业,平稳地做了三十五年的皇帝。

在他执政前期,他与两个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禇遂良配合默契,史称他们“同心辅政,上(李治)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资治通鉴》卷一九九)。永徽时代也被后世称为后贞观时代。这就是对唐高宗最大的肯定。他虽然没有过人的才能,但是坚决贯彻父亲的贞观遗训,而且他的政绩也是可圈可点的。

第一,平高阳谋反:当仁不让,该出手时即出手

唐高宗有“仁孝”口碑,在外人看来怯弱可欺,可是他在处置危及皇位稳固与涉及皇帝权威的事件上,从没有表现出缩手缩脚的样子。

当时妹妹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一批皇室人员蠢蠢欲动,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勾结掖廷令陈玄运,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吴王李恪、太祖李渊的女儿丹阳公主的丈夫薛万彻、太祖李渊的六子荆王李元景等人勾结在一起,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反对唐高宗李治的势力,阴谋被发现后,被唐高宗一网打尽。

唐高宗下令: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斩首;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均赐死。同时,吴王李恪之弟被废为庶人、房遗爱之弟遭贬、薛万彻之弟被流放,株连很广。唐高宗打击了异己势力之后,帝位从此得到巩固。

看他的雷霆手段,绝不是一个懦弱之辈。

两年后(永徽六年),他为了独立掌控朝政,借着废后事件,唐高宗决定向长孙无忌集团宣战,表面是长孙无忌反对他废后,而真正的原因是他想削弱关陇贵族的实力,抑制豪门大族的特权。

他与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联手,扶持寒门庶族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

来看看他们是谁: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书舍人王德俭、大理丞袁公瑜等。

这些人为他铲除长孙无忌一党立下汗马功劳,也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也让寒门庶族终于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中央。

在这场政治清洗中,唐高宗抄没了长孙无忌、柳奭、韩瑷三家的所有财产,将他们的近亲全部流放岭南,男子为奴,女子为婢。几天后,被贬至常州的长孙祥(长孙无忌族侄),又因在此期间与长孙无忌通信,被判处绞刑。

所有长孙无忌的党羽,该砍头的砍头,该绞死的绞死,该贬谪的贬谪,该流放的流放,从此,唐高宗才算独立掌控朝政。

第二、勤政不怠,善于纳谏,重用贤能大臣

唐太宗在位后期,一般是每三天朝见一次百官,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却坚持每天上朝,及时解决各种遇到的问题。

唐高宗即位之初,每天召见十个刺史询问情况,将其作为一项制度执行下来。由于他继承了唐太宗的治国路线,本人也比较谨慎,所以政局基本稳定,经济仍保持持续繁荣的势头,人口也在不断增加。

唐高宗时,全国人口从贞观时期的不满300万户到永徽三年(652年)已增加到380万户。永徽五年(654年),粮食大面积丰收;国家疆域在拓展,疆土面积达到最大;增强了国力,改善了民族关系。

唐高宗能接受正确意见,他的善于纳谏成为了弥补他天赋不足的重要措施。

他忠实执行唐太宗的遗训,继续推行贞观政治:

1、贯彻均田令,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

2、以诗赋取士,增加进士科人选,扩大统治基础;

3、编写《唐律疏义》,并颁行全国,进一步完善了贞观法制。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与价值。

据记载,唐高宗去监狱视察,被判死刑的人屈指可数。可见当时的司法还是比较公正的。

4、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有力地维护了大唐王朝的统一。

永徽六年(655年),派遣大将程知节领兵攻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

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即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西突厥亡。

唐将整个西域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下,设置安西都护府来管理西域。原臣服于西突厥的昭武九姓等中亚诸国也纷纷归附唐朝,唐朝的直接统治已经延伸到帕米尔地区。唐的版图在唐高宗时达到最大。

5、恢复执行唐太宗晚年曾一度中断了的休养生息政策,终结了长期对高句丽的战争,顺民情,得民心。

6、发动对外战争,扩大了疆域版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由于国力持续强盛,在唐高宗统治时期,进行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

在青藏高原吐蕃开始强大,他急于扩张,于是和唐朝出现了矛盾。

从唐高宗到武则天时期的六十二年间,唐朝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拉锯战,终于将唐太宗时期打下的基业保住了。吐蕃受挫后,也承认唐朝的实力,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再进犯。

7、讨伐高句丽,完成了唐太宗没有实现的梦想。

唐高宗时期最大的军事举措当属讨伐高句丽。当时在辽东北和朝鲜半岛分成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当时高句丽权臣(官号美支)盖苏文病死,其子男生继掌国事,他的另外两个儿子驱逐男生。男生恳求唐朝发兵相助。唐高宗任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率军东征高句丽。

李勣作为军事统帅,立下了赫赫战功。打了一个多月,攻克平壤,高句丽王高藏投降。唐朝共获167城,697000户。至此高句丽国灭,属地置九个都督府,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句丽地。

自隋文帝以来,屡伐高句丽,无一成功。唐太宗御驾亲征,也因天寒少粮而无功罢兵。唐高宗此番命李勣老将出马,乘高句丽内乱,加之指挥有方,一举讨灭了东边这个多年难拔的“钉子”。

从征伐高句丽的战果来看,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李勣、刘仁轨、薛仁贵经营辽东,最后兵围平壤,凯旋班师,并在辽东设立九个都督府。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病死,死时56岁。李显在灵前即位。唐高宗临终遗言,让宰相裴炎辅政,凡军国大事有疑难处,可听从天后(武则天)处置。唐高宗埋葬在今陕西乾县乾陵墓。这也是唯一一处埋了两个皇帝的陵墓。

小结

假如唐高宗没有家族遗传疾病——风疾,继续亲掌政权,估计也没有武则天啥事了,可是历史给了武则天机会。

总体来说,唐高宗在管理国家方面,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有不俗成绩,被周边一些小国称之为“文化大国”,在他们心目中,李唐王朝拥有着显赫的地位。唐朝一展大国雄风,使边境稳定,统治政权也得到了很好巩固。

第2个回答  2021-01-24

李治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两位在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帝王中间,再加上武则天这个女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导致李治被人为的忽视了,可以说出了在武则天的问题之上,李治在政治和军事上绝对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了,其实按照道理而言,虽然李治也是嫡子,就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亲儿子,不过他却是老三,不过随着李承乾的造反的阴谋败露,李治在长孙无忌等重臣的支持下成为了太子,而原本最被看好的李泰却失败了,按照李世民自己的说法就是他认为李治仁厚,如果选择李治继承皇位的话,那么李承乾和李泰都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选择李泰的话,可能李承乾和李治就不会存活了。

李治在继承皇位之初,手中的权利是受到他爹李世民留下辅政大臣的制约的,而这两个辅政大臣就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而他们代表的就是现在人们口中关陇贵族的利益,许多大权都是这在他的舅舅长孙无忌的手中,李世民这样安排确实能够保证李治顺利的完成政权的交接,不过也让李治的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而这个时候的关陇贵族的势力还是异常强大的,但是李治能够很轻松的解决关陇贵族带给他的威胁,并且处理起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毫不手软。

而且在处理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的事情上,李治的表现更是处变不惊,将参与谋反的人按照调查的结果给予不同的处理,并没有因为这个事情太过于扩大,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硬是将李治的几个兄弟牵扯进来,尤其是李恪,也许真的像李世民认为的那样,能够保全他的这些儿子的性命了,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在政治上,他继续实行李世民曾经的政策,也没有因为他的父亲给他打下了一片好的基础就吃喝玩乐,反而异常勤政,并且经常批阅奏章彻夜不眠的,颁布了一系列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让唐朝的国力不断的增强,要知道在李治去世之后到李隆基继位的20多年时间里,唐朝可是没怎么消停的,但是李隆基上台之后能够快速的让唐朝达到鼎盛的“开元盛世”,这里面就是有着李治打下的良好的基础了。

而且在逼死长孙无忌之后,李治就将大权完全的掌控在他的手中,无论是宰相的任命,还是武将的选拔和任用,都是在李治的完全掌控之下,虽然李治身体不太好,有时候不得不让武则天参与朝政,但是在李治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无法插手军政,只是在李治的委托下帮忙处理朝政而已。

第3个回答  2021-01-25
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干过皇帝这个工作的人那是不少,要说这份工作干得最好的,那我们一时间能说出很多人来: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等等。要说干得不怎么样的亡国之君那也能数出许多,但是要说最憋屈,最被看轻的皇帝还得数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李唐王朝的第三任皇帝,很多对历史不太关注的人或许对他并不熟悉,但是要说到他的老爹和老婆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唐高宗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而他的皇后就是女皇武则天。

所以,尽管李治把皇帝这份工作干得很好,但还是始终被太宗和武则天的光芒所掩盖。再加上现在电视剧里高宗李治的形象都被塑造成了一副软弱昏庸的样子,更让我们对历史上真实的唐高宗进一步产生误解。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高宗李治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这绕不开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我们知道,唐太宗作为一个名垂青史的明君,他的文治武功都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他在位期间,对内增强国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唐太宗

而作为唐太宗的继任者,唐高宗李治能够成功登上帝位已经很不容易了。

李唐王室在皇位的争夺上是非常激烈的,高宗的老爹太宗的皇位就是通过玄武门兵变从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手里夺来的。而到了高宗时,皇位的争夺也很激烈。高宗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是为嫡三子。按正常情况皇位是嫡长子继承,而高宗作为三子是很难轮到的。

但凡事都有例外,高宗由于平时宽厚仁慈,与兄弟和睦被太宗看好,而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因为争夺皇位相继被废,最太宗为了避免儿子之间相互残杀,把皇位传给了当时的晋王李治。李治登基时才二十一岁,太宗遗诏令国舅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英国公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以二人为辅政大臣。

长孙无忌

高宗初即位时,事事受长孙无忌等人的牵制,而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在朝中的势力却日益壮大。最终高宗只好通过另立皇后来牵制长孙无忌等人(李治的第一任皇后王皇后也是关陇集团的人)这也导致武则天登上历史舞台。在高宗在位期间,执政勤勉,国力日盛,疆域达到了唐朝最大,并且将穷隋炀帝、唐太宗两朝之力都没灭掉的高句丽灭了。可以说是文治武功样样不俗,唯一让人诟病的恐怕就是让武后称帝。

其实高宗让武后有机会称帝完全是无奈之举。高宗的健康状况很不好,经常头晕目眩,严重时甚至完全目不能视。所以在他犯病时就只能将朝政交给武后了,但这并非武后称帝的全部原因。因为在高宗一朝,尽管高宗经常因病不能亲自理政,但高宗却很好的制衡着武后和群臣的关系以达到平衡。虽然给了武后发展势力的机会,但却并不能真正的掌权。

第4个回答  2021-01-25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贞观之治联系起来。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明了高宗的政绩。

高宗究竟是本身懦弱,还是史书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懦弱的皇帝?答案应该是后者,至少有以下这么几点可以证明:

其一,高宗做太子的时候跟武则天发生了不正当关系。那时候武则天是庶母,二人算是母子关系。如果二人的暧昧关系被唐太宗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至少也要被废掉太子之位。他敢做这件事情,可见胆子不小。

其二、唐高宗继位之初,他舅舅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唐高宗不服,要夺权。当时唐高宗的势力还无法与长孙无忌抗衡,但经过不懈努力只花了四年的时间就夺了权,最后吧长孙无忌贬至外地,致其自杀身亡。

其三,从高宗时期的历史发展来看,他的功绩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包括他的父亲。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暂停了对辽东(高句丽)的战争及各种土木工程的营造。第二年,也就是永徽元年(650),召集众地方官员询问百姓疾苦,鼓励臣下就国计民生发表意见。

他也很善于听从劝谏。

某次出外打猎遇雨,就问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样才能不漏一点水?”

臣下说:“要是用瓦做的,就不会漏雨了。”

言外之意,就是不应该出来打猎游玩。高宗没有因臣下暗藏机锋而恼怒,反而愉快地接受了批评。

高宗对于法律建设也十分重视,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唐律疏议》(与《罗马法》并称),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长孙无忌等达成修订而成的。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

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高宗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个需要判死刑。

高宗时期的军事成就也不容忽视,唐朝在这一时期灭掉了东西两个大敌:西突厥与高句丽,也顺带压制了一下日本莫名高涨的气焰,换来了此后中日千年的和平。

单从征伐高句丽的战果来说,太宗李世民曾亲征却徒劳无功,而后来高宗先后派苏定方、李绩 、刘仁轨以及薛仁贵经略辽东,最后兵围平壤,灭了高句丽,并在辽东设立九都督府。

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显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没能实现的梦想。

从高宗对于长生之术的冷噤他态度和对医学的信任来说,比起他老爸太宗也胜出一筹。太宗最终由于服用了丹药而死,而高宗身体状况虽然一直不佳,却能客观坦然面对,没有像老爸一样病急乱投医,都投到印度和尚身上去了。

他对胡僧的长生药从不迷信,认为“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

他对于御医的治疗都能够积极配合,即使在他的头上扎针也不介意。另外,他还命令宰相们组织名医修订了《唐本草》行世。

高宗在处置危及皇权和皇位的事件时,也不见昏懦。最有代表性的是发生在永徽三年(652)的宗室谋反案。也就是高阳公主跟驸马房遗爱、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李渊的女儿丹阳公主的驸马薛万彻高祖六子荆王元景等人勾结在一起,阴谋发动政变。

事情败露后,高宗立即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房遗爱声称太宗三子吴王李恪是主谋(好冤枉啊)。结果,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人被斩首,宗室全部勒令自尽。

这一事件其实很负责,有派系斗争,也有皇权争夺,长孙无忌在里面扮演的也不是什么光彩的角色。但高宗快刀斩乱麻,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把人全干掉了,李恪其实是被冤枉的,但奈何他曾经受太宗喜爱,所以高宗借机也除掉了他。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高宗并非懦弱的人,也杀伐果断。

纵观高宗执政时期,国力在增强,到永徽三年(652),全国人口就从贞观时期不满万百万户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此外、民族关系在改善,疆域在扩展。

只是高宗有病,晚年时“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不得已才把许多政务假手于武则天,但即便如此,他也在亲自处理朝政,同时还常令皇太子坚国,代他处理国政。他活着的时候,不存在武后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的情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