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左思《咏史》第五首的翻译和作品分析

全文是: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越详细越好 只要这一首的资料

  解题:本篇写作者鄙视世俗,希望隐居高蹈的意志

  皓天舒白日,
  灵景耀神州。①
  列宅紫宫里,②
  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③
  蔼蔼皆王侯。④
  自非攀龙客,⑤
  何为欻来游?⑥
  被褐出闾阖,⑦
  高步追许由。⑧
  振衣千仞冈,
  濯足万里流。⑨
  【注释】
  ①灵景:日光。神州:“赤县神州”的简称,指中国。 ②紫宫:亦称紫微宫,星垣名,喻皇都。 ③峨峨:高貌。 ④蔼蔼:众多貌。 ⑤攀龙客:追随帝王求仕进的人。 ⑥欻(音须):忽。 ⑦闾阖:宫门。这句是说仍着干民服装,离去京城。 ⑧许由:传说中的高士。唐尧时人。尧让帝位给他,他不肯接受而逃避到箕山下,隐居躬耕。 ⑨仞:度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因为城邑生活的龌龊,故振衣高岗,濯足万里流,以去陈杂污秽。

  【品评】
  王夫之曾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者焉归?”确实,左思的诗歌以其苍凉浑厚、不事雕琢的艺术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被后人誉为“左思风力”。本篇即充分表现了“左思风力”的特色。
  诗歌一开始即以“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起兴,经营出一片壮丽开阔的意境,然后写都城宫宇的富丽及王侯贵族的尊贵。紧接着诗人的笔锋一转,冷静地自间:“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j——我又不想攀龙附凤,为什麽要混迹其间呢?语气间大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决心怫夜归去。“被褐”四句则将一个飘然出世,神超志旷的隐士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首诗虽然是写隐居上志,怛完全没有通常“归隐”之作那种言不由衷的矫情和无可奈伺和哀怨,他带着对权贵们的蔑视,高歌而去。此诗虽然以气胜,怛并不疏于链宇炼句。象“高步追许由”中的一个“同”字,写尽了气宇轩昂、拂袖而去的神态;“振衣千仞冈”的“振”字,活脱脱勾画出诗人恃才做物的风仪,均有点睛之妙。

  还有翻译
  皓天舒白日,(晶莹的天空太阳大放光芒,)
  灵景耀神州。(灿烂的阳光照耀在神州大地上。)
  列宅紫宫里,(在长安排列着的多少深宫大院里,)
  飞宇若云浮。(高扬的房檐象云彩浮动。)
  峨峨高门内,(在巍峨雄壮的高门大墙内,)
  蔼蔼皆王侯。(住着衮衮的王侯将相。)
  自非攀龙客,(我不是追名逐利要借助皇权往上爬的人,)
  何为忽来游?(为什么心血来潮来游历这个地方?)
  被褐出阊门,(穿起我的粗布衣走出京都大门,)
  高步追许由。(我要象许由那样远离尘嚣。)
  振衣千仞冈,(登上千仞高冈抖掉衣服上沾染的京都灰尘,)
  濯足万里流。(到浩浩大江里去洗尽脚上沾染的泥污。)
  这首诗的头两句极写天地之美。真朴、刚健、廓大、雄浑。天空晶莹广阔,太阳光辉灿烂,大地一片光明,为全诗绘好了鲜明高远的背景。紧接四句写“列宅”、“飞宇”、“高门”、“王侯”,把京城气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凤阁龙楼,密集如云:巍峨奇巧,凌空若飞。在这样的良天美地华屋名园之中,衮衮诸公,真是“得其所哉!”这可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帝乡风光、人间天堂啊!
  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真有移山伟力,把着力描写的自然美、建筑美、王都风物,全都变成了背景,以之烘托出一个高洁知识分子的动人形象。
  这个人物,也就是作者自己。他面对皓天白日下的琼楼玉宇,作出了非凡的抉择:他责备自己,不是攀龙客,没有必要来这里游。这是在写人物的心理。“自非攀龙客”,是在给自己定位,这个定位,表明了自己的性格追求,和“蔼蔼王侯”们,不是一路货色。既然不是一路人,又来这里干什么?这种内心的矛盾,实际是表现了自己对西晋最高统治集团的绝望。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心明如镜,而且行高于天。诗的最后四句,完全写自己的行动。身穿粗布衣裳,穿城而去,像高人许由那样,头也不回;他登上了千仞高冈,哗哗的抖动衣服,皇都的灰尘,一点也不准留在身上;他又踏进万里清流,濯洗自己的双脚,不准京城的污垢,留半点在自己的脚上。一个“振”字,一个“濯”字,突出了诗人对最高统治阶级肮脏生活的深恶痛绝,表现了人物志向之高远,心灵之高洁。这个形象,所展示的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鄙弃寄生生活,不屑与权贵为伍。
  在皓天白日、千仞高冈、万里清流映衬下的这个动人形象,使繁华的京城黯然失色。只有这样美的人格,这样动人的形象,才配有这样广阔亮丽的天地山川。
  左思诗中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分明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化身:挺身高冈之上,独立天地之间,任他雨暴风狂,决不屈节弯腰,只顾头也不回地走自己的路。美丽的天地山川,应该属于这样的人。这就是左思这首诗的客观意义之所在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1
这首诗是《咏史》的第二首,它针对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腐败局面,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强烈对比,反映出寒门与士族的矛盾,暴露出门阀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又引用史实说明有才之士横造压抑乃古有之。这样的诗歌所评论的就不止是现实,而且包容了历史;所谴责的就不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的痼疾;所抒发的也不只是作者的个人怨恨,而是代表了古往今来寒士们的不平之鸣。这首诗开端巧用比兴,然后用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现实,最后援引史实进行说明,使史实与现实紧密结合,咏史实为咏怀,这是左思《咏史》成熟的重要标志。
全诗如下: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借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1.郁郁:茂盛的样子。涧:本指两山间的流水,此指谷 底。苗:指初生之草木。
2.彼:指山上苗。径寸茎:直径一寸的茎干。荫:遮蔽,遮掩。此:指涧底松。百尺条:百尺高的树木。条:条干。百尺言其高大。
3.世胄:世家子弟。胄:后裔。蹑:登。英俊:有才能的人。沉:埋没。下僚:地位卑下的小官。
4.地势:地理形势。这里表面上指松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实际上指世胄英俊所处的地位权势不同。使之然:使他们如此。由来:从来,从古而来。非一朝:不是一天形成的。
5.金张:指汉代金日惮(石字旁,音DI一声)和张汤家,自汉武帝时起,到汉平帝止,七代为内侍。《汉书•金日惮(石字旁,音DI一声)传赞》:“七世内侍,何其盛也。”又《汉书•张汤传》:“安世(张汤子)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惟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借:依靠旧业:先人的遗业。七叶:七世,指汉武帝到汉平帝(武、昭、宣、元、成、哀、平七帝)。珥汉貂: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侍中插左、常侍插右)。戴逵《释疑论》:“张汤酷吏,七世珥貂。”珥:插。
6.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老年仍居郎署小官。《文选》李善注引荀悦《汉纪》:“冯唐白首,屈于郎署。”伟:指才能突出。白首:白头,指年老。招:指被皇帝召见、重用的意思。

《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第2个回答  2009-10-07
《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咏史》其三<吾希段干木>
我仰慕段干木这位贤士,虽然隐居安卧不作官,却能(藩:保卫)保护魏国君主免遭秦国的兵祸.
我仰慕鲁仲连这位贤士,谈笑间能使秦军撤退.
他活在世上看重的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而当国家遭受灾难时能站出来解除祸乱.
大功告成后,又以接受封赏为耻,这种高尚的气节真是非常卓越不同一般.
面对官印(组,系官印的带子)不肯系佩在身,面对爵位(珪,同圭,上圆下方的玉器,不同的爵位所赐予的珪也不同)他岂肯接受.
若成串的大印使前庭大放光彩,(有的人觉得这样很荣耀,)而他把这比作好像浮云一般,根本无所谓
第3个回答  2009-10-07
《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咏史》其三<吾希段干木>:
我仰慕段干木这位贤士,虽然隐居安卧不作官,却能(藩:保卫)保护魏国君主免遭秦国的兵祸.
我仰慕鲁仲连这位贤士,谈笑间能使秦军撤退.
他活在世上看重的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而当国家遭受灾难时能站出来解除祸乱.
大功告成后,又以接受封赏为耻,这种高尚的气节真是非常卓越不同一般.
面对官印(组,系官印的带子)不肯系佩在身,面对爵位(珪,同圭,上圆下方的玉器,不同的爵位所赐予的珪也不同)他岂肯接受.
若成串的大印使前庭大放光彩,(有的人觉得这样很荣耀,)而他把这比作好像浮云一般,根本无所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