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出身在几几年

詹天佑出身在几几年

詹天佑(1861年3月17日—1919年4月24日下午),号眷诚,字达朝,汉族,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英文名:Jeme Tien Yow;他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少年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制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村里人都很佩服这个孩子。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耶鲁大学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亲眼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而产生悲观情绪,但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带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便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怀着满腔的热忱,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却过分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讨伐中国计划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几经周折,终于转入了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正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詹天佑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最终詹天佑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成功建成了滦河大桥。
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对全线工程提出了“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年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4月因病回湖北省汉口,途中他抱病再次登上长城,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詹天佑终因劳瘁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3时半逝世于汉口,享年五十八岁。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埋葬在京张路青龙桥火车站附近。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期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珍氏自动挂钩(Janney 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郑氏车钩,美国人Eli Janney 所创)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
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2005年10月12日,纪念京张铁路开工100年时,在张家口南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揭幕——詹天佑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雕塑,高2.8米,重1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20
詹天佑(1861年3月17日—1919年4月24日下午),号眷诚,字达朝,汉族,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英文名:Jeme Tien Yow;他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1-21
中国稀有濒危植物

荷叶铁线蕨
又名荷叶金钱草,仅发现于四川万县和石柱县局部地区。已濒临灭绝。适于温暖、湿润无荫的岩面薄土层、石缝或草丛中,喜中性偏碱土,早春发叶,7月后形成孢子囊群,8至9月孢子成熟,可用分株或孢子繁殖。株高5至20厘米。该草为我国特有,是铁线蕨科最原始的类型,具有重大研究价值。作用中药历史悠久,植株形态别致优美,观赏性强。目前武汉植物园已大量引种。

原始观音座莲
仅产于云南东南部局部地区,属濒危种。喜生于季节性雨林阴湿的环境,常构成草本地被层常见成分,山坡下部沟谷边缘分布最多,也较高大。株高80至120厘米,早春于根茎上萌发新芽,7至8月孢子囊群在叶背上显现,11月成熟后孢子飞扬。本种系蕨类植物中较原始的类型,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它的姿态奇异、叶片翠绿,是优美的荫生观赏植物。目前人工繁殖较为困难。

对开蕨
是我国新记录植物,仅产于长白山南麓和西侧局部地区,并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护,将有绝灭危险。属稀有种。其分布区域气候温凉、潮湿,土壤为酸性暗棕色森林土。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生。本种的发现填补了对开蕨属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叶形奇特,颇为耐寒,雪中亦绿叶葱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

光叶蕨
多年生草本,高40厘米左右。于1963年发现,到1984年仅存极少数量,陷于绝灭境地。喜潮湿多雾环境,生于阴坡林下,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晚春发叶,7至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为我国特有,介于蹄盖蕨属与冷蕨属之间,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可采用分株或利用孢子繁殖。

桫椤
树形蕨类植物,茎直立,高1至6米,胸径10至20厘米。生长缓慢,生殖周期长。生活环境要求温和而湿润,由于森林植被缩小,气候趋于干燥,使其数量日益减少,加之茎干可入药和栽培附生兰类,已经成为渐危种。广泛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和西藏等地区。喜山沟中潮湿坡地和溪边阳光充足的环境。常数十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为较古老的类群,中生代曾在地球上广泛分布,是研究物种形成和植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理想对象。株形美观别致,可供欣赏。

笔筒树
树形蕨类植物。茎直立,高可达10米,胸径10至15厘米。喜湿润环境,生长于山沟中。孢子囊群生长期约4个月,孢子叶一年长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但无配子体生长环境,所以无幼苗。笔筒树形美,高大挺拨,是蕨类植物中少有的种类。过去仅知产于台湾,1982年在厦门偶然发现一株,因此,对研究大陆与台湾植物区系的关系有一定意义。

玉龙蕨
多年生草本,高10至30厘米。为我国特有,产于西藏、云南及四川三省毗邻的高山上,零星分布于冰川边缘及雪线附近。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且每年仅有短暂的暖季,所以七、八间地表解冻后,在碎石间隙才见有零星散生的玉龙蕨茁壮成长。它是研究蕨类植物形态和功能统一性的良好材料。

狭叶瓶尔小草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至70厘米。本种分布虽广,但植株小而稀少,又为民间草药,多生于温泉附近,易受人破坏。目前已经陷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为渐危种。喜生于气温低、湿度大的环境,并耐瘠薄,适应性强,石缝中也能生长,在东北可耐零下40度的低温。

宽叶水韭
多年生水生草本,植株高15至30厘米。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贵州极个别地区。为濒危种。本种为沉水植物,常生于山沟小溪中或水流较慢的浅沼泽地。生存环境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韭属为水韭科唯一生存的孑遗属,对研究蕨类植物系统演化及东亚植物区系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中华水韭
多年生沼泽植物,植株高15至30厘米。又名华水韭。分布于长江流域下游局部地区。主要生长在浅水池沼、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水非属是水韭科中唯一生存的孑遗属,没有复杂的叶脉组织,在系统演化上有一定研究价值

植物

一个无法缺失的环节

通常不被重视的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解焱指出,从生物多样性来讲,植物是最基础的。“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形式综合到一起,就是生物多样性,包括了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层面上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演化的结果。它构成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从全球生态看,人类生存的宜居环境———大气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等,都是由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积极地控制着。比如说,现在地球大气中氧含量为21%,供给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物种自由呼吸,这就要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进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密切地影响着物种的存在。类似专一性的传粉动物是某些植物生殖活动的惟一媒介。如果这些传粉动物缺失,自然会导致这些植物的消失。如果没有了植物,食草动物就失去了食物来源,进而食肉动物也将逐渐断炊。而食肉动物的存在则能起到控制食草动物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食肉动物,食草动物的过度繁衍会破坏植被,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这一环紧扣一环的关联,让各物种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连带关系”更为重要的后果是,一种植物灭绝就可能导致10—30种其他生物的灭绝。

由此,植物保护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事实上,我国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开始关注物种多样性的问题,采集了大量的标本。目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所存的标本很多就出自那个时候。

在建立各种动物保护区的同时,对植物的保护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道理很简单,我们要保护大熊猫,自然也要将大熊猫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加以保护,由此也便保护了一些植物。”解焱指出目前国内已有2000多个保护区,基本上每个动物保护区也是植物保护区,不过纯粹的植物保护区还是较少。

内忧外患的植物生存

作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植物的生存却一直受制于内忧外患的压力。无声无息中,大批植物正走向濒危的状态。

植物濒危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内部因素非常明显。事实上,大部分珍稀濒危植物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生殖障碍问题,比如雌雄蕊发育不同步、花粉败育、花粉管不能正常到达胚囊及胚胎败育等。有些植物虽然能够结出果实,但由于其种皮坚硬,种子繁殖极为困难,常规播种很难发芽出苗,自然更新能力较弱。比如天目木兰等珍贵树种种子成熟脱落后常被动物取食,干燥后又易丧失发芽能力,影响其自然更新,因此野生植株越来越少。

然而,生存环境的破坏等外部因素却是珍稀植物走向灭绝之路的主要原因。地质史上由于陆地的隆起和下沉、冰期和冰后干热期的交替等造成大规模的气候变迁,往往使许多植物灭绝,部分得以存活的种类也因环境的变化成为稀有种类,只存在于某些特定的小片区域内,如著名的银杉、苏铁等。由于大片森林的砍伐以及耕地、经济林木地的蚕食分割,使原来大面积连片的原始森林被分割成小块,使原始森林先前大的生态系统被改变,种群变小,阻碍了种群间的物种迁移和基因流动,并在随机遗传漂变的作用下,使种群遗传结构单一化,适应能力降低,最终走向灭绝。

分布于云南西北部横断山区亚高山的长苞冷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森林采伐后,对喜阴的长苞冷杉幼树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很不利,致使长苞冷杉的更新极为困难,植株越来越少而成为濒危物种。

人类的过度利用也成为物种渐趋濒危的原因。兰花是城市绿化景观的重要部分,但野生兰花却受到毁灭性的破坏。“野生兰花的品种越奇特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解焱指出一种奇特的兰花往往卖出数十万的高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采挖野生兰花成了一种有利可图的活动,野生兰花资源因此受到很大破坏。

最后,引入物种也会使得生态失去平衡,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紫茎泽兰是一种世界性的有毒恶性杂草。

上世纪50年代它传入我国云南省,并很快蔓延开来,昔日植物种类繁多的草地,现在被紫茎泽兰密集丛生的单一群落所代替。“引入物种还会造成基因污染问题,”解焱指出。

保护

珍稀植物堪比大熊猫

看起来,保护植物在相关领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保护运动。然而,相比动物来说,植物保护却是个相对冷门的领域。

姜英淑指出,植物保护首先便要对植物进行全面调查。《北京植物志》中保存了记载,比如房山曾发现过什么植物等等。但过去的植物调查并没有进行全部调查。而最为关键的是,目前植物生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类似气候变暖、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在这种新情况下,植物的生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谁也无法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正是在此种背景下,才有了北京市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计划。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植物保护项目官员黎晓亚也表示,对植物资源的全面调查是个极为艰巨的任务。某些珍稀植物分布在深山里,至今还可能人迹罕至。

事实上,世界上已知植物超过30万种,其中有六成受到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遭到大幅破坏。研究指出,生物物种的灭绝速率比其自然过程加快了约1000倍。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使中国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高等植物中濒危种高达4000—5000种,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其总数的1/4.而10%—20%处于濒危状态的植物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

今年4月,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在武汉举行时,世界植物研究权威———植物园保护国际董事和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主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瑞文(PeterRaven)院士甚至预测,如果多种因素叠加起来,本世纪末全球80%的物种将灭绝。而这种灭绝速度,比6500万年前物种灭绝的速度快得多。而一旦全球80%的物种真的灭绝,那么地球要恢复物种多样性,至少需要一千万年。

保护措施与动物有别

保护稀有濒危植物成了全球的一个共同目标。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动物保护一样,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几种方式。

就地保护,主要是通过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也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中受到威胁的动植物种类。“这不仅保存了植物种群,也保护了相关生态环境。”黎晓亚指出,在自然的栖息地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物多样性,这对物种的延续性起到了极为有利的作用。

然而就地保护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拯救所有濒危植物。由此便有了迁地保护。百山祖冷杉,这一接近灭绝的“植物活化石”,自1976年以来便开始进行野生植株自然结实种子繁殖,但却未获成功。直到1991年采集到一批原生百山祖冷杉后,进行人工育苗,并将实生苗分别移植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位置的5个地方,由此开始进行了迁地保护。事实上,“植物全球保育战略”(GSPC)的目标之一,便是到2010年全球有60%的受威胁植物得到迁地保护。

植物迁地保护的方式主要有:活体栽培、种子库、离体保存及DNA库。

黎晓亚指出,和动物相比,植物的迁地保护要方便得多,因为植物的管理和繁殖相对容易。大多数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不苛刻。植物还具有多样化的繁育系统,其自然生殖和人工繁殖都比动物容易。

植物保护却也有其特殊性。植物园在收集和引种过程中,普遍存在来源不清、遗传混杂和盲目定植等问题,这就给被保护的植物带来一系列的遗传风险,特别是考虑到濒危物种的回归引种时,问题会更突出。

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就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遗传多样性涵盖了同一物种个体间所有遗传上的差异,它是物种生存与进化的物质基础。科学研究人员发现,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降低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特别是物种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甚至导致某些物种的直接灭绝。由于稀有濒危植物多为小居群,野生数量稀少,这在客观上造成植物园在收集、引种时的困难。由此,在植物园迁地保存的居群中,栽培的个体通常只有少数几棵成年植株,这就使得目前所保存的绝大部分稀有濒危植物没有涵盖物种足够的遗传多样性。武汉植物园曾对5株伞花木及其200多株子代幼苗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过测试。结果发现,多态基因座低于10%,表明该物种迁地保护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极低。
第3个回答  2009-11-22
读詹天佑有感
那一天,我津津有味地把《詹天佑》这篇文章读完。这篇文章讲了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是怎样修筑的,说明了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是多深刻啊!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读着读着,我不由地赞叹,多爱国的詹天佑啊!他那强烈的爱国心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有困难时,他居然还想着国家,想着要为祖国争光。他对工作极端负责,要不,他怎么会提早两年京张铁路就全线竣工呢?詹天佑不但有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而且还有创新精神。从他设计的一种“人”字形线路就可以看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勤奋。是啊,我们不正正需要这种精神吗?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以詹天佑为榜样!例如: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很了不起,整天顾着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或工作上。那些勤奋的人即使没有聪明的人那样聪明,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一定会赶上聪明的人。不是有一句话是“聪明在于勤奋”吗?我们还要多实践,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到时候,我们就会像詹天佑一样,有创新的精神!
詹天佑,我要以你为榜样。我要像你一样爱国,为祖国作出贡献,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做事要一丝不苟。我为中国有詹天佑这样的工程师而感到骄傲!

读《詹天佑》有感
感谢上天造就了人类,但人又有很多种:有伟人、好人、坏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敬佩的人。我敬佩的人就是像詹天佑这样的人。而且我也会努力做一个像詹天佑一样的人。
今天上语文课时,我们学习了《詹天佑》这篇课文。从我读完这篇课文开始,一种敬意从我的心里由然而起。我敬佩他是因为他不怕困难;我敬佩他是因为他不怕嘲笑;我敬佩他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想知道为什么我这么敬佩他吗?下面就请听我慢慢道来。
《詹天佑》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在这之前,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他还用自己的智慧打通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并且设计了“人”字型线路。
詹天佑这个有着丰功伟绩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他遇到困难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若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再想想我自己,如果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想,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
詹天佑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做一个认真的人
——读《詹天佑》有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詹天佑那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了……
《詹天佑》这篇文章记叙了詹天佑,这位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不畏帝国主义者的嘲笑,成功地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京张”铁路。
詹天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着一种宝贵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他常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我想,詹天佑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正是那些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人所缺少的吗?
其实,说实话,我做事时,也是一个十足的“马大哈”。在平时,“写作业坚决不检查”是我的个性。为此,爸爸妈妈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我,写完作业后一定要检查、检查、再检查,可我却把这些忠言逆耳当作耳旁风,还振振有辞地说:“爸,妈,你们不懂!某些骄子曾曰:‘作业,乃越检查越糟也!’”
记得有一次,我以极快的速度写完了对于我来说是超简单的数学题。然后,毕恭毕敬地奉老妈的指令给老爸检查。爸爸瞄了一眼,问道:“玮玮,你认为你做对了吗?”我立即脱口而出:“我想也许应该可能对了吧!”可结果却出乎我意料——错了!
如今,我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后,觉得当时我真的错了。错,不仅错在做题上的失误,更错在我对作业、对学习、对生活、对一切的粗心马虎。我想,粗心马虎对我百害无一益。今后,我一定要把这个坏毛病改正过来。我要向着詹天佑学习,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读《詹天佑》有感
我一个人坐在桌前,读着一篇感人的文章,那就是《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爱国的工程师,帝国主义的讥讽和嘲笑下,他依然坚持修建京张铁路,亲自勘测,和工人们住在一起。不管天气寒冷还是酷暑,他都勇于克服困难。只要遇到苦难时,他就想:这是我们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遭外国人讥笑,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工程中最难事居庸关和八达岭,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他采取了从两边往中间一起开凿,由于山泉太多,他带着工人们一起挑水、排水。八达岭更是艰难,于是他决定从中间凿井,然后向两头施工,同时外面也向里面施工,这样工期缩小了一半。
青龙桥附件坡度特别大,他与老工人商量,采取了“人”字形路线,将坡度减少了许多。
京张铁路原计划六年,最后只用了四年就竣工了。许多外国游客都对这一伟大的工程赞不绝口。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体会到詹天佑的爱国情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他是一个名符其实、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应像詹天佑一样,以祖国为重,不怕困难,勇于克服,这样我们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读《詹天佑》有感
今天,老师讲了《詹天佑》这一课,刚读了一遍,纠葛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课文讲的是詹天佑在我国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下接受修筑铁路的任务,他是在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下,祖国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情况下,挺身而出接受任务的,经过重重困难,成功地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师设计的铁路,打击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
学完后,仔细回味一下,为什么帝国主义者会认为,他们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动工了?为什么他们能控制我国北路?为什么他们能毫发无伤地来我们中国十肆略?为什么他们能瞧不起我们中国人?~~~~~~
所有的答案都是因为清朝政府台腐败了,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现在就应该努力学习,现在面临着升学考试,一定要好好学习,冲破这道障碍,为祖国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

读《詹天佑》有感
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的这一路段,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詹天佑回国后,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清政府任命他为总工程师,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种种困难。他常常在狂风怒号,黄沙漫天,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深谷的地方工作,他始终在野外工作。他不顾外国人的嘲笑,一直工作着。这条铁路在他的建设下仅仅4年就竣工工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啊!
读完后,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他那种顽强不屈,不怕困难、挫折,一直坚强的精神。在生活中能像詹天佑这样不怕困难,意志坚定的人很少,我们经常因为一点芝麻大的事而不高兴,搞的大家都不愉快,又会因为碰到了点困难而退缩。可是詹天佑却在外国的阻挠和挖苦下坚持的把这条铁路给建造了下来。
我们常常在学习中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们很快就放弃了,而没有把它给解答出来。要是我们有这种精神,那么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呢,还有多少“绊脚石”、“拦路草”可以阻挡我们攀登科学呢?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詹天佑当时的环境那么的恶劣啊,他都坚持完成工作。而我们的学习环境那么的好,却不好好学习。
希望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能激起大家学习的斗志。
第4个回答  2009-11-25
詹天佑(1861年3月17日—1919年4月24日下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