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甲骨文

“茶”用甲骨文怎么写

茶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下图:

茶拼音:chá,注音:ㄔㄚˊ

释义:

1、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秋末开花,白色;种子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用:茶树。茶农。

2、特指“茶叶”:绿茶。红茶。花茶。沱茶。龙井茶。乌龙茶。

3、用茶叶沏成的饮料:茶水。茶饭。茶点(茶水、点心)。茶话会。茶博士(善于烹茶的人,亦指卖茶的人或茶馆侍者)。茶余饭后。

4、泛指某些饮料:茶汤。面茶。果茶。

5、特指“茶点”:早茶。晚茶。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茶杯[chá bēi] 

喝茶用的杯盏。亦泛指喝水的杯子。

2、茶房[chá fáng] 

旧时称在旅馆、茶馆、轮船、火车、剧场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的人。

3、绿茶[lǜ chá] 

茶叶的一大类。

4、冰茶[bīng chá] 

一种兼有茶水和果汁特点的低热量的饮料。

5、茶镜[chá jìng] 

用茶晶或茶色玻璃做镜片的眼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茶字没有甲骨文。使用甲骨文的商朝,还没有茶。

  在荼、槚、茗、荈、设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为最普遍,流传最广。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造一“搽”字,从木茶声,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读“加、诧”音。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荼,埤苍作搽。”《埤苍》乃三国魏张揖所著文字训诂书,“搽”字至迟出现在三国初年。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廿部”第一百六十二,“荼,杜胡切。……又除加切。”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释木第十四》:“荼,音徒,下同。埤苍作搽。按: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初加切,直加切,音茶。“荼“读茶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荼“(音徒)形改音未改,“荼”(音茶)音改形未改,所以,荼在读音上及荼在书写上还会引起误解,于是进一步出现既改形又改音的“茶”(音茶)和“搽”。隋陆法言《广韵》“下平声,莫霞麻第九;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巴南人曰葭荼。”“茶,俗”。“茶”字列入“麻韵”,下平声,当读“茶”,非读“徒”。“茶”字由“荼“字减去一画,仍从草,不含造字法,但它比“荼“书写简单,所以,所以“荼“的俗字,首先使用于民间。“荼”(音茶)和“茶”大约都起始于陈隋之际。《茶经》注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茶经》原注者认为“茶”字首见《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传。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

第2个回答  2009-12-01
甲骨文字里没有 茶字
吴征:字,钰之,江苏宿迁人,现任:江苏省甲骨文诗词书法研究会会长、理事长,查看甲骨文图片,请在百度里搜索:吴征甲骨文 即可。
第4个回答  2023-05-02

这是再造字大师尹训银再造甲骨文、金文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