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一笔闲钱,该如何升值?分享3个理财建议

如题所述

手头有钱,却无处安放……2022 年,很多人陷入了这样的窘境。


一方面,银行一直在降息。9 月 15 日,多家银行再次下调存款利率,以工行为例,3 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从 2.75% 降到了 2.6%。


另一方面,股市震荡不安,上证指数从年初的 3600 多点跳水到 4 月底的 2800 多点,最近在 3000 点徘徊,基于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大环境,大家都不敢贸然进场,生怕被割了韭菜。


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财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一、三类常见理财产品,各有什么特点?


普通人接触较多的理财产品,无外乎存款、储蓄险和基金股票了。


而谈到它们的特点,自然离不开三性: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任何一种理财产品,都不可能兼顾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这就是常说的“不可能三角”。


那么,以上三种理财产品各侧重什么呢?我们做了个总结:


存款:收益偏低,目前在单利 1~3%,安全性很强,其中活期存款流动性很强,适合用作日常开支和应急支出;储蓄险:收益中等,从长期来看,安全性很强,收益在复利 3%~4%,但流动性一般,适合长期持有来保持家庭资产稳健增值;基金、股票:收益没有上限,但同时风险较高,流动性较好,不过也有不确定性,比如盈利了可以随时变现,但亏损了就会被套,适合用于博取家庭资产进一步升值。


那么它们的实际收益究竟如何呢?我们先来看固定收益类的存款和储蓄险。


二、想要更高的收益,该选存款还是储蓄险?


我们以 10 万元为例,来看看两种理财方式的收益差距:


方式1:工行 5 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 2.65%,到期后连本带息取出再存入;方式2:买某款增额终身寿险,以 30 岁男性、一次性交 10 万为例。


下图是两种产品的收益折线图:


(注:假定存款利率保持 2.65% 不变)


直接说结论:


如果是短期理财,比如 10 年以下,银行存款更合适,50 万以内保本保息,可以灵活领取。如果买了增额寿,前期现金价值低于保费,急用钱退保就会遭受损失。如果 10~30 年用不上这笔钱,比如给孩子存教育金,给自己规划养老,更适合选择增额终身寿险,从长期来说收益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定期存款最高期限只有 5 年,当前利率虽然有 2.65%,但随着利率下行,未来可能更低,也就是说,方式1的实际收益,或许比我们计算的还要低。


反观增额终身寿险,它的现金价值写进了合同里面,我们能稳稳地拿到手。


说完了固定收益类的存款和储蓄险,那么非固定收益类的基金、股票,它们的实际收益会更高吗?我们来看看。


三、投资基金、股票,收益怎么样?


短期来看,A股市场阴晴难测,起伏不定,收益很难确定,那么拉长期限看表现如何呢?


由于个股对投资者有更高的择股、择时能力要求,风险更高,这里我们选取相对稳健的指数来看长期收益,如沪深300,它由沪深市场中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 300 只证券组成。


从 2004 年年底到如今的 17 年里,沪深 300 指数从 1000 点到目前的 3800 点,折合年化收益率 7.84%,如果考虑分红的话,实际收益率会更高。


这说明:长期来看,基金、股票,往往有更高的收益,超过存款和储蓄险。


但实际上的基民、股民的投资收益又如何呢?这里以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基民为例,来具体看看。


2021 年,三家基金公司携手中国证券报发布了《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该报告统计了旗下 129 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的全部 4682 万客户,处理了过去 15 年共计 5.65 亿笔交易记录的数据,相当有代表性,其中提到:


截至 2021 年一季度末,基民平均年化收益率为 8.85%,而盈利人数占比为 53.28%,换言之:有近半的基民不赚钱甚至亏本。


?


(数据来源:景顺长城基金、富国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统计区间为公司成立以来至2021年3月31日)


那么,相同的理财产品,为什么有人能赚钱,有人却在亏本呢?


这可能部分归结于我们自身。


四、理财之前,先认识自己


大多数人,都在追求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殊不知,有时候最大的风险源于我们自己。


我们自己将如何影响最终收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认知能力


提到认知能力,要求较高的是基金、股票这类理财产品。


首先在 A 股市场的看法上,有人把它当赌场,便会频繁交易,追涨杀跌;有人看作投资市场,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看法不同,投资行为便不同,最终结果也不相同。


再者是专业知识的储备,比如买主动权益类基金,一般需要了解基金的投资标的、历史收益和回撤、基金经理投资风格,还需要了解一些估值知识。


换到储蓄险上,也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了解。


比如增额终身寿险,需要看现金价值、测算收益率 IRR,看加减保条款;年金险,需要了解每年领取金额、现金价值、保证领取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理财规划等。


如果不了解清楚,草草入手,可能就会发生损失。


网上有这么一句话,形容得十分贴切:我们永远无法赚到超出认知范围的钱,即便有一天凭运气赚到了,迟早有一天也会凭实力亏掉。


2、风险偏好


2020 年,A 股迎来了牛市,也涌现了大批明星经理,大家都匆匆入场“养基”,生怕错过发财的机会。但一年不到,基金绿了,很多人也慌了:


跌了 10%,饭不香了;跌了 20%,觉睡不着了;跌了 30%,准备割肉逃跑了……


说到底,这是因为风险偏好不符。在投资市场中,若是无法承受风险,禁受不住短期的波动,可能并不太适合投资基金。


正是因为风险偏好如此重要,在我们购买基金、开通证券账户时,都会有相关测试,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是保守型、是稳健型、还是积极型投资者。


比如保守型投资者,更适合存款和余额宝这类低风险产品。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重视风险偏好测试。


总结下来,认识自己,往往比认识理财产品更为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