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

如题所述

推敲的典故

唐朝年间,诗人贾岛因作诗注重炼字而名声大噪。一次,他骑着毛驴来到江边,迎面一阵凉风袭来,触动灵感,作诗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时他想把诗中推字改成敲字。推敲二字一时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之时他一边思考一边继续骑着毛驴往前走,不断用手在周围比划着推和敲的动作。这一幕被他的好友韩愈看到了,于是韩愈帮他解决了疑惑。自此,“推敲”一词便流传开来,成为后世对文章字句仔细斟酌、反复琢磨的代名词。

详细解释

典故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涉及到著名诗人贾岛以及他的好友韩愈。贾岛作诗注重字句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有一天他在外出游玩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启发,写了一首诗并进行了深入的推敲琢磨。故事便由此展开。

推敲的过程

贾岛当时在一首诗中写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其中关键的动词是“推”。他在此处犹豫不决,不知道是使用“推”还是其他动词如“敲”。这种字句的斟酌对于诗人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他陷入了沉思。这时他骑着毛驴一边思考一边不断用手进行比划,反复推敲。这一幕被好友韩愈撞见,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佳话。

推敲的意义和影响

贾岛的这一行为展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和对字句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后来,“推敲”一词被用来形容对文章字句的仔细斟酌、反复琢磨的精神和方法。这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也逐渐应用到其他领域的思考决策过程中,代表着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这个故事也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个经典典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