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后期调色入门:照片的去色,上色与改色

如题所述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事物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色调,也让我们看到的风光和拍出的照片更具美感。然而,要想让你的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你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照片调色手法,来针对性地对作品中的某种色调进行加强或调整,甚至去除或保留某种色调。后期调色中,最知名的软件非Photoshop莫属,它的调色功能虽然强大,但也因其复杂的界面而让人望而却步。其实,调色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你先了解一些基本原理。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颜色的三大基本要素:色相、饱和度和明度。
1. 颜色的三大基本要素
色相是颜色的第一要素,是区分颜色的名称。通俗来讲,色相是指颜色的种类和区别,即颜色的相貌。每当我们用 “赤、橙、黄、绿、青、靛、紫” 来形容颜色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描述颜色的色相。色相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十二色相环” 来表示。在Photoshop中调整色相时,照片可能会 “变色”——比如说,从整体偏红,变成偏黄、偏绿。调整的数值幅度越大,在 “色环” 上移动的位置越远。
饱和度是颜色的鲜艳程度。我们常用 “艳” 和 “灰” 去描述饱和度。饱和度越高,颜色越艳;饱和度越低,颜色越灰。在Photoshop中把饱和度由低调高,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明度是颜色的明亮程度。我们常用 “亮” 与 “暗” 去形容明度。明度越亮,颜色接近白色;明度越暗,颜色接近黑色。在Photoshop中把明度从低调高,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看到这里,相信您对色彩的基本要素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要开始进入正题了。我们先从照片去色说起吧。
2. 照片去色
在照片中,突出主体的方法很多,其中只呈现主体颜色而去掉陪体颜色是一种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我们以这张照片为例:将照片导入Photoshop,得到 “背景” 图层;然后,鼠标左键单击图层面板下方正中间的 “调整图层” 图标,并选择 “黑白”,在图层面板中得到 “黑白 1” 调整图层。同时,你可以看到在工作区中出现了 “属性” 面板,整个画面也由彩色转化为了黑白。
观察属性面板,你可以发现该面板其实呈现的是照片中对应颜色的明度信息,并且可以从 6 个单独的颜色通道中单独调整。结合原图分析,由于作为主体的梨子是黄色,你可以先把黄色通道以外的 “红、绿、青、蓝、洋红” 通道的数值向左降低。调整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除了梨子以外,其他部分的明度都降低了,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主体,但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矢量蒙版,局部还原梨子的颜色。建立背景色为白的矢量蒙版,并选择画笔工具,将前景色设置为黑色。在 “黑白 1” 调整图层所对应的矢量蒙版上绘制出梨子的区域。在绘制蒙版的过程中,为了更直观清楚地观察绘制区域范围,利用快捷键组合 “Alt+鼠标左键” 单击白色蒙版,可以将工作区的显示转化为蒙版的显示。
这样操作以后,整个画面都转为黑白,只有 “被涂黑的区域”——梨子的部分除外,保留了它原本的颜色。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让整个画面只有梨子部分变黑白,可以把整个矢量蒙版变成黑色,再用白色的画笔把梨子部分涂抹出来。
3. 照片上色
由上一个例子可知,矢量蒙版可以精确地对画面中特定区域进行针对性调整。在给黑白照片上色时,它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我们以这张照片为例:将上图导入到Photoshop里,在图层蒙版中复制得到一个图层,命名其为 “背景附件”——这是步骤繁多、复杂的后期操作必备的一步,备份原始图层,以防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出现失误,对原图像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在 “背景附件” 图层上新建若干透明图层。
但黄色本身的饱和度仍然不足。所以,接下来我们选择黄色通道,并针对画面中的黄色部分减少其青色,增加洋红,增加黄色。不难发现,这几个步骤的操作思路都是竭力将干扰主色调的其它颜色减少,并提升主色调本身的饱和度。
最终调整结果如下图所示,是不是更有秋天的感觉了呢?
在数字化摄影后期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流行的照片后期色调总是会被更新的潮流所替代。但是,颜色的三要素作为调整照片颜色的方法内核是始终不变的。万变不离其宗,知其原理才能让照片更加出 “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