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如何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

如题所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多地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
一、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关键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因地制宜,示范先行
以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基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结合各村(社区)实际,提出有利于本村长远发展的建设性思路和规划。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以一个中心辐射整个片区,合理安排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助力。
2. 党建引领,网格治理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思路,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改善村人中链居环境为出发点,建立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机制、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激发内生动力。
3. 健全机制,立足长远
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全面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市、区的部署安排,认真谋划好下一阶段工作,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努力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管理机制。健全村庄长效保洁机制,推动各村(社区)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大清扫、大消毒”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健康理念、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农村公岗网格化管理机制,严格日常监督考核,最大限度发挥公岗作用。同时,定期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责任,明确职责分工,细化量化任务,确保村清洁户干净的最终目标。
二、生态宜居的具体内容
生态宜居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2. 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稭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吵携洁小流域建设。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3.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地方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4. 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总结: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的具体内容包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