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如题所述

1、过雪山,饥寒交迫

长征是红军的一次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巧渡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飞夺卢定桥。在饥饿、受伤、中弹。

甚至是死亡的种种困难折磨下,红军战士决不低头,决不屈服,因为他们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翻越高海拔金山

长征途中翻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这座山海拔四千多米,上下要走七十里路,高山严寒缺氧,红军战士都穿单衣,不少人冻坏了脚。

在强烈阳光下得了雪盲,有些人坐下休息,就起不来了。有些人不慎滑下悬崖而牺牲。除夹金山外,红军还翻过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

3、敌军围追堵截造成的困难

红军长征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别的,就是蒋介石指使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

红军长征初期,蒋介石连续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由于红军英勇作战,突破四道封锁线后,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去湘西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了主动,从而使蒋介石在湘江以西消灭红军的罪恶计划化为泡影。

4、内部错误造成的困难

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来自领导层内部的错误路线干扰,危害极大。长征初期的错误路线。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王明本人没有在红军队伍里,但李德等人忠实的执行他的错误路线。

对红军瞎指挥,他们不顾中国的国情,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与规律,对不同意他们错误主张的同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致使红军遭受极大的损失,几乎陷入绝境。

5、部队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

红军长征开始时拥有八万六千人,湘江战役后仅剩下3万多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红军长征时脱离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无人区,衣、食、住、行几方面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克服这些难题付出的代价通常不亚于征途中的战斗。 各主力红军长征出发前,大都由苏区政府保障军服供应,样式都是仿苏俄红军的八角帽、列宁装,缀红色帽徽和领章。不过农村根据地多靠民众手工制衣,样式、颜色不完全规范。中央红军从苏区突围前,每人发放了一套新军装,经过近3个月转战多已磨损。红军占领遵义后休整半月,被服厂日夜开工,为每人补充了一两套新军衣,此后行军9个月未能更换,到达陕北时多数人已衣衫褴褛。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开始长征后,进入荒凉的川康边藏区达一年多时间,布匹难得,指战员们用羊毛和牦牛皮自制毛衣、皮衣。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各部队人员服装颜色杂乱,但惟一统一的标志是仍戴着一顶红五星八角帽,徐特立老人的红军帽就是自己在长征路上做成的。 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由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采取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长征中最缺粮的时期,是进入人烟稀少的川康少数民族地区这段时间,部队执行民族宗教政策,不允许打土豪,主要是通过土司购买粮食。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为供给前后在此过往的10万红军的粮食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到延安后曾说过,长征在川西北,我们是欠了藏、羌人民的债的。 红军征途中的宿营,在有老百姓的地区通常分住民房,不论如何疲劳仍要求指战员保证缸满院净。在进入高原荒僻地区后,民房难寻,为执行宗教政策又不允许进寺庙,部队只得野外露营。住宿条件最困难的阶段是过草地。晚间有时找不到一块干燥地面,许多人只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依偎着取暖。天亮时,有些战士怀抱枪支,因冻饿已长眠不醒。 长征中的红军受到大批敌军围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军摆脱险境。当时胶鞋是难得的宝贝,布鞋不耐磨,每个指战员身上都带两三双草鞋,一路行军一路自己打草鞋。

简写:草地沼泽,寸步难行;供给不足;敌人围追堵截,四渡赤水;爬雪山,战士衣物单薄;穿越彝族聚居地时,与当地人沟通困难,发生冲突(后顺利解决);飞夺泸定桥...
希望能帮到你的忙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9-12
走草地,走泥地,上雪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