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为何不继续挖掘

如题所述

秦始皇兵马俑不继续挖掘的原因是科技不发达。

美国曾经愿意提供科技来帮助中国来开发秦始皇陵,但是提出的附加的条件过于苛刻,因此中方没有答应美国人的请求。

古物一般埋在地下,是非常长的时间内无法接触到氧气的。一旦发掘皇陵,必然导致氧气的进入,那么文物就会迅速的氧化,从而破坏文物。

秦始皇兵马俑是带有色彩的。出土之后,表层的色彩迅速脱落,变成了黑了的碎屑。曾经开发朱棣定陵的时候,很多明朝非常稀有的素纱衣都是因为接触到氧气,迅速氧化,五颜六色的衣服在几分钟之内变成了一张树皮。

之后郭沫若向周恩来总理请示是否可以挖掘秦始皇陵,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见识下秦始皇陵。但是周总理有鉴于定陵的文物无法保存,没有同意。

扩展资料

一、秦始皇陵考古历程

根据考古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佣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千米。

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

1962年,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1974年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

1974年7月,秦始皇陵园的第一支考古队进驻工地。

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

1998年7月对新发现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试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铠甲,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10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合作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陵园开始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保护和全面的勘探工作。

二、秦始皇陵考古最新发现

2016年11月,在对秦始皇陵最新的钻探工作中,新发现了大量陪葬坑,其中有的陪葬坑的面积甚至达几千平方米。

此前在秦始皇陵园内共发现大大小小的陪葬坑400余座,本次钻探新发现了几十座小型墓葬和陪葬坑。在已发掘的陪葬坑里,基本以陶制品为主,在秦始皇陵陵区外围,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盔甲、胄等,且都为石制。

据考古专家推测,这些武器应该不用于实战,因为石制物品不仅沉重而且很脆,用这样的装备上阵杀敌,盔甲很容易脆裂,其真实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始皇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8

因为现代技术还不能控制兵马俑的氧化问题,刚被发掘兵马俑颜色非常艳丽,当时古代没有化学燃料,这些兵马俑身上的颜色都是天然的,颜色有红,绿,蓝,中国紫,黄,黑等,不能控制兵马俑的氧化问题,国家也不会破坏性发掘,只能在保证完好的情况下让这些美丽的兵马俑继续埋在地下。

而秦皇陵夯土,也很大,如果需要发掘需要大量工程,需要一点点的清理,而不是像盗墓那么随意破坏,如果真的打开后,会损失更大。

扩展资料:

秦始皇兵马俑历史背景: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  。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 ,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

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们是兵马俑的专科医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其实秦始皇陵兵马俑第一开始是有颜色的。但是由于在地底呆的时间过长,然后一挖开由于空气的氧化,化学反应等。颜色直接褪去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继续挖掘,就是毁坏了这些珍贵的宝藏。古物一般埋在地下,是非常长的时间内无法接触到氧气的。一旦发掘皇陵,必然导致氧气的进入,那么文物就会迅速的氧化,从而破坏文物。曾经开发朱棣定陵的时候,很多明朝非常稀有的素纱衣都是因为接触到氧气,迅速氧化,五颜六色的衣服在几分钟之内变成了一张树皮。之后郭沫若向周恩来总理请示是否可以挖掘秦始皇陵,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见识下秦始皇陵。但是周总理有鉴于定陵的文物无法保存,没有同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兵马俑自从发现以来,其发掘修复工作始终在进行。几次中断,都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新闻中有时宣告“开始第N次发掘”,其实是宣传的噱头。
比如,1979年,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等16位专家到兵马俑工地考察,见到大量非专业人员在赶工一样的发掘,非常惊讶,提出严厉批评,并于次年停止发掘,将土回填,直到1985年才再次开始发掘。可是,1987年考古队放在杂品库中的“将军俑头”被盗,此事震惊了全国文物界,发掘工作再次停止。到1990年,又重新开始发掘工作。
第4个回答  2020-03-31
因为现代技术还不能控制兵马俑的氧化问题,刚被发掘兵马俑颜色非常艳丽,当时古代没有化学燃料,这些兵马俑身上的颜色都是天然的,颜色有红,绿,蓝,中国紫,黄,黑等,不能控制兵马俑的氧化问题,国家也不会破坏性发掘,只能在保证完好的情况下让这些美丽的兵马俑继续埋在地下。

而秦皇陵夯土,也很大,如果需要发掘需要大量工程,需要一点点的清理,而不是像盗墓那么随意破坏,如果真的打开后,会损失更大。

扩展资料:

秦始皇兵马俑历史背景: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 。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 ,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

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