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

如题所述

山西省襄汾县汾城中学 梁文俊
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变为可操作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问题呈示方式。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最好能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
3.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独立操作、集体研究、小组讨论、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选择哪种方式?这与研究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造创新的数学课堂气氛
创新的基调是标新立异,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即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如,用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故事说“函数”:牛魔王、孙悟空可看成“变量”,唐僧好象“常量”,变量并不是孤立地在那里变,在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制约。孙悟空和牛魔王各显神通,都在变,牛魔王总是先变,,变的目的是逃跑,孙悟空是随牛魔王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总是按照能打败牛魔王的规则来变的,所以牛魔王就好象是“自变量”,而孙悟空则是牛魔王的““函数”。孙悟空变化遵循的规则就好象是“对应法则”。牛魔王能变,但并不是随心所欲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就好象自变量有它的允许值范围,即函数的定义域。孙悟空善变,也只有七十二变,也是有范围的,这就是函数的值域。课堂上使用生动的语言,把死知识人物化,开创学生想象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例题的选择及例题的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对数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 浙江省慈溪市掌起初级中学 徐强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为了培养具有数学文化素养的跨世纪人才,数学教学正在从以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三大能力”为主要目的,转变到以培养数学观念、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培养广泛的数学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可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不容乐观,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能力非常差,且教师布置这方面的任务也觉得无从下手,很少主动布置。
2.在数学学习和考试中,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偏低。如:开放题,实际情景题,猜想探索题等方面。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稍微变换条件或改变题型则不能通过自己分析来使问题得到解决。
显然,上述现象与当今数学教育所承担的任务相去甚远,数学应用能力往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和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的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当学生接受一个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下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谈谈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
一、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和数学思想方法,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前人从实践中发现和思维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总结归纳,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可以让他们亲自体验数学概念、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形成的思维过程,这将为日后创造性地应用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若让学生了解新知产生的背景,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定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促使应用数学意识的发展。
其实,在教科书中的很多概念、定理、公式或结论都是可由观察、猜想、实验得到,只需教师设计、引导得法,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或结论均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尝试发现数学中的定理、公式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体验并学会数学建模,培养应用数学意识
目前的数学教学为贯彻可接受性的教学原则,常常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分割为间断部分,并做人为的简化处理。这种知识,让学生感到陌生,不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其他领域,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紧密相关,而且当学生不知“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时,他们难有兴趣学习它。因此,教师若创设现实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可以避免数学教学脱离现实情境的状况,容易使学生建立起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而不是把数学当做脱离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应用的技能来学习。
针对有兴趣的问题情境,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每位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培养了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会在内心深处迸射出一种想再尝试、再度引人注意的驱动力,因而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就可想而知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存在着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的理解都会漏掉事物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外情境中、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应用数学过程中可以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可以把概念具体到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它更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并且真实丰富的实例可以成为每个教学充分的变式,自然地说明概念不同方面的含义,且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其他概念。这样的学习能令学生形成概念的多角度,形成与真实情境相联系的背景性经验,有利于学生针对具体情境建构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
另外,学生通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一旦理解了某个基本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就会开始给予真正的关注、主动的参与,因为真实的实际问题能够吸引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可以在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学生通过这种体验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知识,真正符合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富于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实际背景的问题情境,重视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不是一句口号,也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