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壤类型及成因

如题所述

一 冻 土
分类:冰沼土和冻漠土
地理分布: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的上部
冰沼土分布在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带
冻漠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

成土条件:苔原气候或高原气候(低温、低蒸发、水分饱和、永冻层)
以苔藓、地衣为主的苔原植被或多年生、中旱生的 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
冰川地形
母质差异较大

成土过程:冻融交替显著,以物理风化为主,生物、化学风化微弱
元素迁移不明显,存在粗骨性
永冻层深度影响土壤剖面层次分化
极地冰沼区水分饱和,表层有泥炭化和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并有潜育层形成
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少,淋溶弱,剖面中有石膏、易溶性盐和碳酸钙的累积,土体呈碱性,表土结皮和龟裂

主要性状:具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
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状、条纹状等冻融形态特征
土体浅薄(<50厘米),剖面构型简单
有机质含量低,阳离子代换量低,粘粒含量少,营养元素贫乏
二 灰 化 土
分类:灰化土、生草灰化土、潜育灰化土、棕色灰化土

地理分布: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纬向绵延展布
世界各地的高山
我国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高原某些高山亚高山垂直带(极少)

成土条件:
�6�1 气候: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冬长而寒冷,气温季节变化大,降雨集中在夏季; 降水量少,但低温冬冻,水分蒸发弱;永冻层存在,地表水分充足,有利于淋溶和潜育作用的进行
�6�1 植被 :针叶林为主
�6�1 地形、母质: 山地和丘陵平原
�6�1 更新世冰川沉积物(主)、砂岩、泥岩、粘土、石灰岩风化物

成土过程:灰化层形成过程
�6�1 淀积层形成过程
�6�1 主要性状:具有灰化淀积层
�6�1 土体剖面分异明显,土体构型为O-Ah-E-Bsh-C
�6�1 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中以富里酸为主,土壤呈酸性
�6�1 阳离子交换量低,盐基饱和度低
�6�1 整个剖面中各种氧化物均有明显的流失,除了钙、镁、硅等大量淋失外,铁、铝有明显的淋溶淀积
�6�1 粘粒含量从表层向下明显增高,淀积层粘粒含量可为灰化层的两倍左右,质地有明显的突变性

三 淋 溶 土
分类: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

地理分布:广泛分于于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在亚洲的中东部、北美洲的中东部、欧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于南起大巴山和长江、北跨山东半岛、东北的广大地区

成土条件:
�6�1 气候:温带、暖温带、以至北亚热带的湿润季风气候区
白浆土、暗棕壤分布区,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冻层深,表层冻结时间150天左右,年降水分配极不均匀,暖季(5—10月)降水较多,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
棕壤分布区,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冻层较浅。
黄棕壤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气候上已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
�6�1 植被
暗棕壤:针阔混交林;
棕壤:落叶阔叶林;
黄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白浆土:喜湿草本(草甸和草甸沼泽)和木本
�6�1 地形、母质
淋溶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
成土母质为沉积物、坡积物、第四纪沉积物

主要性状:具有粘化层
土体剖面构型为O-Ah-Bt-C
中-高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高
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组成差异大,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
粘粒含量高,以未彻底风化的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质地粘重。多呈棱块状结构,有棕色胶膜。
剖面中淀积层粘粒含量高,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3

第2个回答  2013-09-22
太多太多 你进这个网看看吧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78856.html 是别人的回答
第3个回答  2013-09-22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三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由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2)自太行山横穿华北平原直到海边,依次在山地分布着粗骨褐土及淋溶褐土,冲积扇分布着褐土和潮褐土,平原分布着潮土和沼泽化潮土(夹有盐化潮土和碱化潮土),滨海平原分布着潮土及滨海盐土(图7)。这是褐土地带大地形影响土壤地域性分布的例子。作为地带性土壤的褐土,只分布于山地和冲积扇。广大的华北平原及滨海平原,由于地形变化而引起地下水位、水质变化,而为非地带性土壤——潮土和滨海盐土所分布。
(3)大兴安岭东部属于暗棕壤地带,但暗棕壤一般只见于海拔400 米以上的山地。在海拔400 米以下的各级阶地上却分布着白浆土、黑土和沼泽土。其中,三级阶地(海拔约38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上沙下粘的黄土状沉积物,生长疏林草甸植被,形成白浆土;二级阶地(海拔约320 米)至一级阶地(海拔约300 米),在质地均一的黄土状沉积物上,生长密集的草甸植被,形成黑土;河漫滩(海拔约280~30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河流近代沉积物,地下水埋深在旱季只有50 厘米上下,在雨季则被水淹,生长苔草、小叶樟等草本植物,形成沼泽土。各个土类之间又常有过渡性亚类(如白浆化暗棕壤、沼泽化黑土等)。
(4)西北干旱区域也有类似情况。例如,新疆焉耆盆地,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只有50 毫米,地带性土类为棕漠土。但它只见于海拔1700 米以下的冲积扇上部。这里地下水埋藏很深,不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而冲积扇的中、下部,地下水埋深仅2~3 米,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加上具有灌溉条件,土壤为灌淤白土和灌淤潮土所代替。在扇形地的前缘或河畔,地下水埋深只1~3 米,其矿化度约1~3 克/升,土壤为盐化林灌草甸土(曾称胡杨林土,或吐加衣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