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过年特色的风俗

如题所述

东北过年特色的风俗:

小时候常常盼望过年,“孩子们是最盼过年的。”一点没错,过年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的玩、尽情的笑,可以放鞭炮、可以点花灯……总之,“年”是属于我们的天堂,即使犯些小错儿,家长们也都能“宽容”的一笑了之,因为大人们也是很喜欢过年的。可是现在全家都搬到了江南城市,每逢春节常常听父亲感慨道:“这年是越过越没味儿了。”

腊月里父亲经常会坐在餐桌前,喝一点小酒和我讲东北农村的过年习俗。我现在整理出一些东北农村过春节的几种习俗,让那些渐渐被淡化的民俗记忆在追想中温暖起来,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新春佳节的来临。

扎盏灯笼

在东北,在哈尔滨,过大年扎灯笼、挂红灯是人们最为喜庆生动的民俗活动。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忙过年,不等除夕,大街小巷,每一扇窗户里面都被红彤彤的灯笼妆点得格外喜庆。灯笼是一种亲情,是北方人民对岁月的美好歌颂,也是老少皆宜,大家可以一同参与的年俗活动。传说挂红灯有三种说法:一是喜庆,二是吉祥,三是迎接,迎接的是故去的老人。他们走得太久了可能找不到家门,挂一盏红灯,让他们能看清家门回家团聚。这是淳朴的东北人对祖先的感恩和思念。

杀头年猪全家乐,冬包豆包讲鬼怪

杀年猪,是东北人迎接新年的一种重要方式。杀年猪一般在农历的腊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是“年”的到来的序幕。一到腊月初八,家家开始筹备过年,赶年集、办年货、杀年猪、非常热闹红火。如今杀年猪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活动了,烀肉、灌血肠、吃杀猪菜等等活动,体会浓浓的东北年味。

进入腊月,除了杀年猪,家家还要包粘豆包,这是北方人最喜欢吃的主食之一。黑土地盛产黄米,将黄米淘好,碾压成粉,过筛后调成面,在热炕头温发适度,然后包进烀熟的红小豆豆馅,一个豆包就包成了。无论蒸食或者油煎,都香极了。旧时包豆包都要老奶奶领着大姑娘小媳妇们一起干,为防止困倦,老人就一边包一边讲“瞎话”,就有了“冬包豆包讲鬼怪”这句俗语。

捕鱼先把冰来镩,采来冰块制冰灯

东北的冬季,寒冷的冰雪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人们使用一种叫做冰镩的工具,把厚厚的冰层凿开,然后下网,去捕捞冰层下的鲜鱼,称为“冬捕”。“冬捕”历史悠久,目前世界上这样完整保存下来的原始捕捞活动已经不多了。查干湖,这里每年冬季举行盛大的捕鱼节活动。人们在冰上可以参加篝火晚会、祭鱼祭湖等仪式,亲身体验冬捕活动。

东北是冰灯制作的理想之地。人们用割冰机在湖冰面上取冰,再用大绳将冰块拖出水面,转车运走。到了冰灯制作工地,老艺人和年轻的雕塑家着手设计雕琢。入夜,当万盏冰灯闪闪发亮,人们畅游其中,仿若仙境。

糊棚

糊棚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东北农村比较常见的装饰活儿,和现在装饰房屋顶棚有相似之处。房子盖起来了,但是在屋里一抬头就看见房梁总不是个事儿,既不雅观,也不卫生,于是,凡是日子能过得去且爱干净的人家就吊个棚,当然,所吊的棚自然不是什么天花板之类的,再说了,那时候的农村也弄不起这个。一些人家图省事就在屋内扯了一大块塑料布当顶棚,而更多的人家则是用高粱秆儿抹黄泥来吊棚。吊棚后,再找来一些废报纸和书纸啥的往上一糊,就成了所谓的糊棚。糊棚可是件手艺活儿,来不得半点马虎。那时,东北有几种人很吃香:一司仪二木匠三瓦工四阴阳,这糊棚的应该排在第五位吧。

糊墙

糊墙专门有一种纸,但不是当今装饰房间的高级壁纸,而是六七十年代乡下人专门用于糊泥墙的蓝花印纸,北方人都叫它糊棚纸。它像报纸那么厚,一尺见方,花朵硕大,在白底子的映衬下,极富民俗味道。商店里按“刀”卖,100张为一刀,一刀纸两三块钱。如果光裱糊棚顶,三刀纸就够了,要是连四壁也糊上,就得十刀左右。先将一刀纸平摊在桌上,拿刷子蘸少量糨糊,沿着四边儿轻轻抹刷,刷完一张拎起上边的两个角儿递给糊棚的人,糊棚的人小心翼翼地接过纸从棚顶开始糊。嘴里叼着把小笤帚,糊完一张便用笤帚从上到下抹一下,压平因粘贴不均出现的褶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29

东北过年风俗有:1、包饺子;2、吃冻货;3、点长寿灯等。

1、包饺子

北方人过年有吃饺子的习惯,在大年三十守岁的晚上,全家人会聚在一起边聊天边包饺子。

2、吃冻货

冻货是东北的特产,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吃完年夜饭后,把冻梨、冻柿子放在水里解冻再吃,吃了以后可以解酒、解腻。

3、点长寿灯

东北人大年三十一会点长寿灯,从三十到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挂红灯笼,晚上点亮灯笼。

2023年春节假期

1月21日至27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8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上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