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的含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厥(jué):气闭,昏倒。昏厥;痰厥。

如东汉·刘熙《释名·释疾病》:“厥,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胁也。”

厥者:逆也;气逆、厥逆也。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论“厥”的主要病机思想。即由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手足厥冷(热),突然昏倒而能复苏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全书中,既有专门论述“厥”的篇章,如《素问·厥论》《灵枢·厥病》,但内容未尽一致,所论“厥”亦不一;还有以“突然跌仆、不省人事”为“厥”病证的条文,如“薄厥”“大厥”“煎厥”“暴厥”“尸厥”等;也有以“四肢(手足)厥冷(热)”为症状论述的“寒厥”“热厥”以及气逆为厥和六经(十二经)形证等条文。

历代《内经》注家“论厥”:

隋末唐初·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厥》:“夫厥者,气动逆也。”

唐·王冰注:“厥,谓气逆上也,世谬传为‘脚气’,广饰方论焉。”

明·吴昆《素问吴注》:“厥,谓气逆上也。”

明·张介宾(即张景岳)《类经十五卷·疾病类三十四》:“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愚按:厥证之起于足者,厥发之始也。甚至猝倒暴厥,忽不知人,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后世不能详察,但以手足寒热为厥,又有以脚气为厥者,谬之甚也。虽仲景有寒厥、热厥之分,亦以手足为言,盖彼以辨伤寒之寒热耳,实非若《内经》之所谓厥也。观《大奇论》曰:‘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缪刺论》(缪:同“谬”)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即‘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若此者,岂止于手足寒热及脚气之谓耶?今人多不知 厥证,而皆指为中风也。夫中风者,病多经络之受伤;厥逆者,直(同“只”)因精气之内伤。表里虚实,病情当辨。名义不正,无怪其以风治厥也,医中之害,莫此为甚。”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厥,逆也。气逆则乱,故发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与中风不同。有寒热者,有阴有阳也。”

明末生人·高士宗《素问直解》:“厥,犹逆也。经脉之血,皮毛之气,不相顺接而厥逆也。”

森立之《素问考注》:“案(同‘按’):《伤寒论》六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应知厥者,阴阳气血之二气不相顺接之名,其不相顺接之际,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仲景于《厥阴篇》中偏以寒厥为之说,故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是专论寒厥之一端耳。非与《素问·厥论》其说不同也。但‘三阴厥’逆为‘阴厥证’,三阳烦热,‘郁郁微烦’ ‘蒸蒸发热’,手足温之类,并为‘阳厥证’也。案(同‘按’):厥,本为气逆之名,故凡气逆诸证,皆得名‘厥’。后文所云三阴三阳之厥是也。[眉]《捧心方·卷六·脚气篇》曰:‘黄帝时名为 厥,两汉之间名为 缓风,宋齐之后名为 脚气。’ [眉]宋臣《千金方·凡例》曰:‘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蹷为脚气。’”【注:森立之(1807年-1885年),号“枳园居士”,出生于日本七代世医之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