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家庭背景是什么?

我最崇拜的人:周恩来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少年周恩来在性格形成方面,承接了更多来自生母和嗣母的巨大影响。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性格开朗、精明果断、乐于助人,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嫁到周家后,更显贤惠能干,家中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她。周恩来不满1岁时,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危,膝下无子女。为了使叔父在弥留之际得到一点安慰,也使他留下的妻子陈氏能有所寄托,周恩来的父母把他过继给周贻淦。

两个月后,周贻淦去世,幼年的周恩来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仁慈礼让、学识广博。嗣母的教育,对幼年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影响异常深刻。嗣母早逝以后,周恩来还曾写过一篇《念娘文》。

扩展资料:

周恩来则从四岁起便在嗣母的教育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五岁时候,嗣母又把他送到家塾里去读书。从家塾回到家里,嗣母不仅进一步辅导他学习,而且经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

后来周恩来到南开学校上学时写了《射阳忆旧》一文,回忆他“幼时喜闻故事”,对嗣母讲的故事具有“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的浓厚兴趣。

六岁时,周恩来随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镇外祖父家居住。那里有满书房的书,诗词歌赋、通鉴野史,还有很多小说,正好满足了周恩来的求知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从家庭和时代背景 看毛泽东周恩来的文化和性格特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周恩来的父母周劭纲与万冬儿

周恩来的生母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万冬儿。

1877年,清河知县万青选的夫人张氏生了个女儿,因是冬至那天生的,取名万冬儿。又因排行十二,所以人称十二姑。万冬儿聪明、美丽,性格开朗而又刚烈,深得万老太爷喜爱。

当时,在清河县,万老太爷出去访客会友、处理政务时,绿衣官轿后面有一小花轿尾随着,花轿里坐着的就是他的爱女万冬儿。这在当时清河县是一件人人皆知的事情:万老太爷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自己的爱女带在身边。官轿后跟着小花轿,这几乎成了清河县一景。

冬儿悟性很高,又善解人意。父亲处理政务或会客交谈时,她一般不闹不玩,多是忽闪着一双大眼睛静静地听,一副成人的神态。耳濡目染,她从小学会了许多处理事务的本领,并日益练达。

冬儿自小就很有性格,既聪明又倔强。那时是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年代,冬儿竟然不肯缠足,由于父亲宠爱,别人也拿她没办法。小小年纪,她就吵着要读书识字,那时候读书是男人的事情,但在她的软缠硬磨下,万公馆破例让她念书,使得她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万冬儿渐渐长大了,慢慢显示出她的才干来。在万老太爷的鼓励下,冬儿从母亲张氏手里接过了万公馆的总管之职。因她干练且不偏不倚、说一不二,在几年时间里,就把拥有老老少少几十人的万公馆管理得井井有条。

1897年,刚刚20岁的万冬儿由父亲作主,嫁给了山阳县周起魁先生的次子周劭纲为妻。周劭纲性格随和,忠厚笃诚,而万冬儿的精明干练及管理万府的能力却名声在外,尽人皆知,所以万冬儿自从嫁到山阳附马巷周家大院后,婆婆年迈体弱,渐渐就由她主持家务。万冬儿果然不负婆婆的信任,周府中姑嫂间有了矛盾,处理家务时遇到困难,“请十二姑来说说清楚”便成了大家的口头禅。而冬儿每请必到,到了就三下五除二将这些连“清官也难断”的家务事干脆利落地处理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冬儿嫁到周家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他就是周恩来。那个年代生儿子富贵,冬儿又是头胎生儿子,她在周府的身价地位就更高了。只可惜,不多久公公周起魁去世,万家也已经渐渐衰落,冬儿再有本事,也无回天之力。生性倔强的冬儿硬撑着整个周府,终于在1907年病倒。她抱病操劳,对外隐瞒病情,以致延误医治,于夏天不治而亡。冬儿这一年只有31岁(虚岁),死得非常可惜。万家得知爱女去世后,万分悲伤,冬儿的母亲张氏强令周劭纲置办楠木棺材,要披五层麻、漆七层漆、做像模像样的道场。当时周家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来钱如此操办?虽然周劭纲唯唯诺诺,但无能为力。万老太太毫不退让,不达目的不许安葬。

最后,只好把灵柩厝于庵中。直到28年后,万老太太亦已作古,周劭纲用多年来攒下的一笔钱,把妻子的灵柩领回淮安,归葬于淮安东门外周家祖茔地。

家道不兴无钱续弦,再加上怀念美丽能干却不幸早亡的爱妻,从此周劭纲孑然一身,孤独度日。他在此后很长时间里一直随身携带着爱妻万冬儿的画像,直至后来遇到意外情况不慎丢失。

周恩来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感情。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对众多记者说:“35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此后周恩来多次表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965年春节前夕,周恩来交给侄儿周尔萃一项特殊任务:带头移风易俗,代表他回一趟老家,平掉淮安的周家祖坟,棺木就地下沉,退耕还田。据说万冬儿的坟也被平掉了。据说,当地的农民不忍心将周总理生母万冬儿的坟平掉,就悄悄的把她的棺柩抬到距周家祖坟地东南方向约300米的知青小农场重新安葬,但因无墓碑,无人圆坟,三四年后,坟墓也就成了平地,再也找不见了。

周恩来的生父周劭纲原名贻能,字懋臣,后更名劭纲,1874年生于绍兴,是“国学生”、“主事衔”。这个“国学生”是花钱捐的身份。在那个时候,“国学生”就算很有文化了。主事则是官阶,正六品,也是捐来的,而且是“有官衔无职务”。父亲去世后,为了,生计,周劭纲远走他乡,先后在江苏、湖北、东北和河北等地谋事,给人当幕僚、家庭教师或文书、收发之类。周劭纲最难过的事情,是爱妻万冬儿死的时候他竟不在家,那时他正在武汉谋生。

1922年,在胞兄周贻赓的帮助下,他去齐齐哈尔当了烟酒事务局的办事员,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后和1931年周恩来在上海领导地下斗争最艰难的日子,周劭纲都曾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上海和儿子在一起,并为革命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

1937年,抗战爆发了,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参加国共谈判。不久,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成立,生活无着的周劭纲和邓颖超的妈妈杨振德先后来到这里。武汉被日军占领后,周劭纲和杨振德又辗转抵达重庆。

在重庆红岩村,周劭纲因年事已高,只做些看看门、扫扫院子的小事,但他与工作人员相处和睦,亲如家人。

1942年7月,周劭纲突然在红岩办事处病倒,高烧不退,7月10日就去世了。当时周恩来正住院且手术过后才两三天,大家知道周恩来是极重感情的人,对父亲一向很孝顺,怕他精神受刺激,对养病不利,决定暂时不告诉他。周恩来看出破绽来了。听说父亲去世已三日,周恩来立刻惊得脸色苍白,加之手术后身体虚弱,站不住了,立刻蹲到地上。在大家搀扶下他回到办事处,见到邓颖超后大发雷霆,“老爷子过世这么大的事为什么要瞒着我,你跟我这么多年还不知道我?”责问得邓大姐直掉泪……

这天晚上,周恩来为父亲守灵至拂晓。

丧事公布后,毛泽东致电哀悼,蒋介石等国民政府的要人致函或到红岩吊唁。

周劭纲一生颠沛流离,生活不安定,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他和爱妻万冬儿生下了周恩来、周恩溥和周恩寿三兄弟。

周总理生前对侄子侄女极少谈到自己的父亲。只在1964年8月他对亲属讲话时说过一句:“我对父亲是同情的。”1974年春夏之交,周恩来即将住院之前,他的侄子周秉钧出差北京,去西花厅看望他时,他竟主动对侄子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对你爷爷是很同情的。他人很老实,一生的月工资没有超过30块钱。但是他一辈子没做过坏事,而且他还掩护过我。”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交给侄女周秉德一个很旧的小黑皮夹子,并说:“解放前,你伯伯做地下工作时,因为拿公文包上街目标太大,就把重要的文件和信放在这个小夹子里,装进贴身的上衣口袋里。夹子里还有一张你爷爷的照片。”邓颖超拿出照片来,周秉德看见照片背后有周恩来亲笔写的“爹爹遗像”四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1-25
成分是资本家
第3个回答  2007-01-25
周恩来亦是我崇拜的人
第4个回答  2007-01-25
没孩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