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仅自留学习。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对稀缺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欲望和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3、经济学的第一个核心思想是资源的稀缺性,第二个核心思想是效率。

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就是最有效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

4、微观经济学: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理解四点:

(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最基本单位是居民户与厂商。

(2)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资源配置。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法。

5、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

6、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国民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理解四点:

(1)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法。

6、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7、需求:经济学所指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经济学家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们所想要的,而是在他们的收入所限定的支出和各种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所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是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8、影响需求的因素:

(1)该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是影响商品需求数量的最主要因素。价格与需求量负相关关系。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收入与商品需求量是正相关的。较高的收入代表了较高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

(3)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中,有两类商品的价格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影响最大。一是互补品,比如汽车和汽油;一是替代品,比如鸡肉和鱼肉。

(4)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如预期商品未来的价格上升,就会增加现在对商品的需求。

(5)消费者的偏好:除了与消费者的个人爱好和个性有关,还和整个社会风俗、习惯和时尚有关。

(6)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人口数量的多寡决定着市场规模的大小,从而对商品的需求产生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动会影响需求的构成,从而影响某些商品的需求。(中国正步入老龄化。)

(7)商品的市场饱和程度:对于耐用品具有重要意义。

(8)其他特殊因素:如政府的消费政策、历史传统、地理气候、经济开放程度等。

9、供给: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商品的数量。供给同样是生产意愿与生产能力的统一。

10、影响供给的因素:

(1)该商品的价格: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是正相关的。

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这种关系被称为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价格下降,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

(2)生产成本: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少,随着成本上升,企业会削减生产,供给就会减少。

(3)生产技术水平: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企业会提供更多的产品。

(4)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比如同品牌同类商品或联合供给商品(当生产一种商品时,另一种商品也同时生产出来)。

(5)企业对未来的预期

(6)其他因素:气候条件、政府的政策。

影响供给的因素要比影响需求的因素复杂得多。

11、供给定理: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12、均衡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相对于一定的交易量,供求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交易价格;是消费者为购买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生产者为提供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一致的价格。

均衡价格由市场自发地形成: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求均衡,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形成。

13、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4、价值悖论:许多生活必需品的使用价值很高,市场价值(价格)却很低,而许多奢侈品的使用价值很低,但市场价格很高。

供求决定价格,而不是价值决定价格。

15、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观用途。

16、边际效用:是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或拥有量所得到的追加的满足。

17、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增加(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

18、影响消费者均衡的有: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物品的价格。

19、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的实际支付。

20、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1、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交换关系,形式上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换,实质上体现着交换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因而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

22、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游戏或者博弈)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23、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24、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罗伯特·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成功和进步。

25、帕累托法则:又称为80/20法则、二八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

80/20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准。一个典型的模式表明,80%的产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结论源自20%的起因;80%的收货源自20%的努力。

26、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并且提出了种种解决的办法。

信息和资本、土地一样,是一种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经济中,信息主要反映在价格上,价格信息时经济信息的中心,其他信息都是为价格信息服务的。

27、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这一指数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28、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9、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30、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统计得出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称之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CPI的作用:

(1)反映通货膨胀;(2)反映通货膨胀状况;(3)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31、基尼系数:用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

32、PDI: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总和,由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得到。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个人可支配收入构成实际购买力。

33、幸福指数: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

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

心理参照系;成就动机程度;本体安全感。

34、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总体的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主要表现在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

主要手段有: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计划指导;行政手段。

35、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6、经济周期有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存在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

37、国际贸易是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

汇率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地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无论是国际贸易顺差还是逆差,过大都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38、消费具有消费需要、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者行为等相关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