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中国75万军队为什么会被日本28万人击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06
原因一:战略指导思想错误
蒋介石和南京政府未能立足于独立自主,将战略战役的最大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干预上,企图借助他人的力量“以战求和”,立足点即根本错误。
原因二:战略战术方针错误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全程中,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地位。在战役各主要作战阶段,多取守势。在敌强我弱时消极防御,单纯与敌人拼消耗,打阵地战,只能是死路一条。
原因三:战役指挥上的错误
淞沪会战中,蒋介石和中国统帅部在指挥上的重大错误是对侧翼的战略要地——杭州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都认为日军已经全力投入上海正面作战,不会有兵力再投入登陆杭州湾。等到日军真的登陆金山卫,蒋又惊慌失措,迟迟不愿作出撤兵决定,直到4天后面临全线崩溃、全军覆没的时候,蒋才下令在上海作战的部队进行全面的撤退。
原因四:武器装备落后
武器装备落后是淞沪会战乃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其他战役中国军队失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军队在会战中因缺乏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导致想攻攻不上,想守守不住,想反击反不了,想撤出撤不了。
原因五:战术观念陈旧、战斗素质低下
中国军队普遍战术观念陈旧落后,战斗素质和军事训练差。不具备现代战争的常识,仍然抱着以往国内战争的老一套战法同日军作战。军官和士兵不知如何打敌机,打坦克,打要塞地堡也不善于隐蔽自己,不懂得如何疏散和伪装,只是一味地强调勇敢、不怕死,精神万能,徒恃血气之勇,致使很多士兵在战场上枉送性命。
原因六:国防动员和军队指挥体制
中国当时的国防动员体制、平战转化体制、军事指挥体制相对于日本方面差了一大截。当时日本除了预备役兵外,其兵役制还有后备役兵88万人和补充兵役240多万人,各种兵役人员合计有448万多人。而当时的中国,只有203万现役兵,预备兵役和后备兵役一无所有。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一回合之后,中国部队后续的战力会大幅减低,但是日军却得以在迅速整补之后,仍可以于第二回合中保持相当的水准。
原因七:情报侦察几乎是空白
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信息不灵,敌情不明,侦察和情报手段极端落后。国军的情报系统一贯重内不重外,外战一起,仓促收集,当然什么有用的信息都找不到。而日军方面则早有充分的准备。淞沪会战爆发前后,日本派遣到中国内部潜伏的“内鬼”异常活跃,它们打信号、收情报、放烟火,引导敌机轰炸、大炮射击、军队进攻。日本人对中国沿海、城镇、乡村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比中国(国民政府)自己还了解得详尽清楚。敌人耳聪目明,我方则几乎是瞎子、聋子,埋唤只能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怎能不陷入灭顶之灾呢?
原因八:内部不团结
派系斗争、任人惟亲是国军中一贯存在的痼疾,淞沪会战的最后失败也不能说与此完全无关。冯玉祥、张治中空有抗战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中途换将。顾(祝同)、陈、罗、胡(宗南),凡受信用之将,莫不蒋之心腹,张治中因非蒋嫡系,而对手下中❤央军调动不了,呼之不灵,乃至含辱受屈,愤而辞职。蒋惯于越过前线指挥官指挥作战,乃至后来地方军发动反击,而中❤央军则隔岸观火,坐等失败。如此等等,更加剧了中国军队被动挨打和最终的崩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