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如题所述

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竺可桢
春天到来,大地逐渐苏醒。冰雪融化,草木开始生长,各种花卉依次绽放。两个多月后,燕子归来,不久布谷鸟也到达。随之而来的炎热夏季,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秋天到来,果实成熟,植物叶子逐渐变黄,在秋风中纷纷落下。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失不见。呈现出一幅荒草遍地的景象,迎接寒冷的冬天。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这样的季节变化年复一年。
几千年来,人们注意到了草木的枯荣、候鸟的来去等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据此安排农事活动。杏花开放,仿佛大自然在传递着要赶快耕地的信息;桃花盛开,又好像在暗示要赶紧种植谷子。布谷鸟开始歌唱,人们懂得它的含义:“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称之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发展为一门科学——物候学。物候学记录了植物的生长衰亡、动物的繁殖往来,如桃花开放、燕子归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季节推移的气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生物。它们比气象仪器更为复杂、灵敏。物候观测数据反映了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显示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在农业活动中,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掌握。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以下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显示,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晚约十天,比1960年晚约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出1962年北京地区的农业季节来得较晚。那年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合适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
物候现象的到来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放和候鸟到达的时间越晚。值得注意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明显,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差异大,夏季却相差不大。春天,早春与晚春也不相同。例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的桃花比北京早开约20天,但到了晚春五月初,南京的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约10天。因此,在华北地区常感觉到春季短暂,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其次是经度的差异。靠近海边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暖,春天反而更冷。因此,沿海地区的春天到来比内陆要晚一些天。例如,大连的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的苹果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开放,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晚,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研究这个因素时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做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动。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非常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而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约九天。也就是说,春天提前了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字词
萌发(méng fā):①种子或孢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③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这里指的是①。
次第(cì dì):①次序。②排场,有气派。③情形,景况。④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这里指的是④。
翩然(piān rá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yùn yù):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衰草:枯草。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环绕一周。复:又。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
生机盎然(shēng jī àng rán):万物复苏的景色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ā gōng ā pó gē mài chā hé):这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禾,这里指插秧。
榆叶梅(yú yè méi):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淡红色,核果近球形,红色。可供观赏。
纬度(wěi dù)地球表面南北距离的度数。
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悬殊(xuán):形容差别之遥远
生态学(shēng tài xué):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赏析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习本文一要了解物候现象有关知识。二要学习条理分明的说明。三要学习概括文章的要点。四要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本文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然后自然段点题,指出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段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段写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用首先突出主要因素,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段说明物候学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