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如何进行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我们厂现在各方面存在很大的浪费,现在急需要解决面临的成本浪费的问题,听一个同行的朋友推荐了一位陈鹏讲师,是深圳的,在现场改善与成本控制方面经验丰富,我们也想学习一下。

  生产企业成本管理控制,需要从成本定额、标准化工作建立,用制度来管控,并通过执行力实施到位。\x0d\x0a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x0d\x0a  生产企业成本控制从几下几点进行:\x0d\x0a  一、定额制定\x0d\x0a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x0d\x0a  二、标准化工作\x0d\x0a  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x0d\x0a  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x0d\x0a  第二,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x0d\x0a  第三,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x0d\x0a  第四,数据标准化。制定成本数据的采集过程,明晰成本数据报送人和入账人的责任,做到成本数据按时报送,及时入账,数据便于传输,实现信息共享;规范成本核算方式,明确成本的计算方法;对成本的书面文件实现国家公文格式,统一表头,形成统一的成本计算图表格式,做到成本核算结果准确无误。\x0d\x0a  三、制度建设\x0d\x0a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6-12
  生产企业成本管理控制,需要从成本定额、标准化工作建立,用制度来管控,并通过执行力实施到位。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生产企业成本控制从几下几点进行:
  一、定额制定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
  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
  第二,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
  第三,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第四,数据标准化。制定成本数据的采集过程,明晰成本数据报送人和入账人的责任,做到成本数据按时报送,及时入账,数据便于传输,实现信息共享;规范成本核算方式,明确成本的计算方法;对成本的书面文件实现国家公文格式,统一表头,形成统一的成本计算图表格式,做到成本核算结果准确无误。
  三、制度建设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导致制度形同虚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三、加强物资消耗管理    制造 企业 生产活动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加强材料消耗管理,控制材料消耗,是成本最直接、有效的管理途径。  1、消耗定额管理是材料消耗管理最主要的管理 方法 。材料消耗定额是指针对一定条件所规定的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合理消耗材料的标准数量。在制定消耗定额时要按材料的 自然 属性,如钢材、木材等进行分类,本着节约、实事求是、平均先进、综合效果的原则,采取技术 计算 法和经验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消耗量大、资金额高的材料制订了消耗定额。先进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是考虑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等因素制订的,因而它的执行不仅能降低材料消耗、提高材料利用率,而且能够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制订了材料消耗定额,从制度上明确规定了消耗材料的数量标准,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以保障其有效实施。(1)根据消耗定额和生产计划计算材料需要量,及时组织材料供应,以保证生产并防止材料闲置积压。(2)根据消耗定额编制成本计划,并对各生产单位下达月、季、年材料成本指标,并严格进行控制。(3)材料发放按定额限额发料,如有特殊情况,须经领导批准。(4)材料的使用上严格按定额标准进行现场控制,基层管理人员要使材料消耗向规定标准靠近。(5)在定额管理工作中,群众管理与专业管理密切结合,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推广各种节约材料的先进经验、处处精打细算。(6)建立、健全材料消耗定额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定额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兑现。(7)加强材料消耗的统计 分析 工作,各车间定期向材料供应部门报送《主要材料收、消、存统计报表》,材料管理人员要对材料消耗实际情况与定额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超、降原因。    3、积极推进材料回收复用。在某些生产中所消耗的材料并不构成产品实体,并且很多材料并不是在生产中一次消耗掉,因此还存在部分材料可以回收复用,这时如果企业材料消耗管理的好就可以做到多次重复利用。推进材料的回收复用主要是广泛开展综合利用、节约代用、回收复用、修旧利废等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为了加强回收复用与修旧利废管理工作,企业应制定材料物资回收复用与修旧利废管理的标准,规定哪些物资属于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物资,要求建立、健全回收修旧网点,并设立专(兼)职人员负责回收和修旧工作,开展群众性“收旧”活动,搞好经常性与集中性回收工作。    四、材料控制的辅助措施    制造企业的材料内部控制是溶于整个企业之中的,因此材料控制不仅仅是采购、保管、生产部门的事情,而需要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控制度,实现降耗增效。  1、建立 现代 企业的领导班子。企业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所在企业的人、财、物等企业资产的使用、处置及分配的权力,是企业资源所有者的代表,这些权力与企业的内部监督权明显不在一个层次。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经营者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一些经营者损害国家和企业利益的事情常有发生。许多企业的经营者往往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于一身,既是董事会的决策者,又是经营班子的领导人,同时又控制了监事会,权力过于集中,使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公司财务也只能起到报账、记账的“工具”作用。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董事会的建设,董事会与经营班子分离,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并建立健全好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监控制度。  2、加强员工的法制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法制 学习 教育,提高全员法制观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企业领导人的约束机制,并防止企业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思想,使企业管理走向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3、加强内部人员考核制度的执行。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考核。定期考核是对目标控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行考核,比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使产品的废品率得到控制。另外,对人员的考核不仅仅是进行工作任务量的考核,还包括采购物资质量,工作态度、责任心等,每月都必须对员工素质进行综合评价。不定期考核是内部管理人员对详细的内部控制程序或执行工作所用的方法随时进行核查,并及时指出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 。  总之,随着企业进入开放的经济时代 ,新经济、新业务、新的购销方式的不断出现,只有把内部监控寓于企业生产、建设的各环节,真正发挥好财会人员的监督作用,实现企业的 科学管理,才能防微杜渐,确保实现企业的降耗增效之目的。     参考 文献 :
请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