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给我的人生启迪

苏轼给我的人生启迪

逆境中见从容

  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4]便是一个显例。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他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还有一首《念奴骄·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的“长空”中自由飞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所以相对来说,此词更能表现他精神的自由。毫无疑问,苏轼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再如这首《临江仙》[5]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写于永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后,住在临皋亭,后来又在东坡建一小屋,取名雪堂。这首词是写他从东坡雪学堂夜饮后回归雪堂的情景。抒书写他内心的愤懑的情怀,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要求精神的解脱。在夜深人静的荒凉大江边,诗人“倚仗听江声”,从谛听大自然的声音中,悟到人生的真谛,希望摆脱人生的得失荣辱,寻找自由的生活。“江海寄余生”一语,读来似有消极情调,但实际上却是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对自由的追求。

  (二) 历经百折,铸就人生

  苏轼一生虽然道路崎岖,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他不畏艰难险阻,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有了一番大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人民办实事,处处留有佳话。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学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逆境中写成的;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影响之大。

  四、历史地位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有创新。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苏词的豪放,早有定论。陆游说:“世言东坡不能歌……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这种挟“天风海雨”之势的风格,便是“豪放”的形象说明,是苏轼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如: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外?(《鹊桥仙》)[6]。

  (一)苏轼对词的贡献

  首先在于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

  (二) 题材内容

  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樽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物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苏词众多的题材中,以抒情词、咏物词和田园词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除了传统的风月柔情之外,苏轼大胆开拓,把词体逐渐转化为文人言志抒情的工具。他用词表现自己的胸怀和抱负,用词直接抒发自己的为政、爱国、怀古以至广泛的人伦之情。如《沁园春》(孤馆灯青)抒写“致君尧舜”“用舍由时”的为政抱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写密州出猎的盛况,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又有一首词人四奶奶爱妻王氏的悼亡作。即“十年里生死两茫茫……”,借用梦境抒胸臆诉悲苦,情真意挚,沉痛断肠。

  苏轼的咏物词多达30余首,每首都艺术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重神似描写,既能写出物象,又能写出寄托。王国维认为[7]:咏物之词,自以东坡。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的田园词是对宋词题材的一个突破。他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描写了农村风光、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和乡风民俗,宛如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三)开创豪放词风

  开创了旷达词,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最具代表的是《念奴娇》[8](大江东去,浪淘尽),词人挥洒如椽之笔,描画雄奇壮美的江山景色,又驱使无限时空,赞美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感情豪迈而又沉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顾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身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歌词时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于黄州时写的。词中描绘祖国壮丽的江山,咏叹古 代英雄人物的业绩,抒发诗人怀古之情,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但也流露了自己功业未就的苦闷。词的开头,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豪情洋溢。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描绘,把赤壁景象写的雄奇险峻,有声有色。在“江山如画”的壮阔背景中,又突出了 “雄姿英发”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小乔初嫁了”两句车,写周瑜的风流英俊,“羽扇纶巾”两句, 写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在谈笑风生中取得赫赫战功。而“故国神游”之后,则抒发自己的感慨。全篇把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气势豪迈,历来被认为是苏轼豪放词代表作。苏轼那种雄阔豪迈的抱负,那种感慨万千的思绪,全部艺术化地凝聚成了词中那汹涌澎湃的惊涛海浪,衍化成了那瑰奇壮丽的江山、人物。最后词人又推出一幅“独酌江月”的梦幻图画,写人生有限,但很快以旷达之笔驱走衰飒之情。词中借怀古之句,抒自己建功立业、千古留名的企渴,其责任感、事业感、自负感乃至沉重忧患的伤感,全部“开放”地敞露在读者眼底。 此类词还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四)深化统婉约词作

  他的悼念亡妻之作《江城子》与《密州出猎》作同一时间,用同一词调,却一刚一柔地展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两个侧面。词人对亡妻的思念可谓刻骨铭心,感情真挚凝重,语调呜咽低沉,意境悲切,堪称悼亡词中的绝唱——苏轼是有情的,单并非柳永那种纤艳之情,而是一种健全的士大夫文人之情。苏轼的咏物词也备受人称道,如:“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教从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却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是雨过,遗迹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9]

  全词似咏杨花,又象在写“思妇”。温柔的心肠为离思所折磨,娇媚的双眼被春梦所缠绕,欲醒又睡,“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全词多处巧妙地化用了唐诗,更使它显得婉美雅致。

  由此我们看到,传统的婉约词风,在苏轼笔下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主体感情的注入,体现了词人鲜明的人格个性和艺术个性,是苏轼诗词创新精神的很好体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