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烂之舌什么意思?三寸不烂之舌典故介绍

如题所述

虞翻是三国时期东吴大臣,虞翻早期是王朗的部下,后来选择投奔孙策,从此在东吴扎根。虞翻学识渊博,而且还精通医术,被人们称为文武全才。虞翻的口才的确有一番功力,曾帮助孙权不费一兵一卒就拿回了荆州的控制权,只能说虞翻的能力被很多人小看了。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三寸不烂之舌,就和虞翻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发生在东吴偷袭荆州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孙权、虞翻和麋芳。原文如下:
(孙)权谓吕蒙曰:今荆州已得,但公安傅士仁、南郡麋芳,此二处如何收复?言未毕,忽一人出曰:不须张弓只箭,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公安傅士仁来降,可乎?众视之,乃虞翻也。权曰:仲翔有何良策,可使傅士仁归降?翻曰:某自幼与士仁交厚;今若以利害说之,彼必归矣。权大喜,遂令虞翻领五百军,径奔公安来。却说傅士仁听知荆州有失,急令闭城坚守。虞翻至,见城门紧闭,遂写书拴于箭上,射入城中。军士拾得,献与傅士仁。
士仁拆书视之,乃招降之意。览毕,想起关公去日恨吾之意,不如早降。即令大开城门,请虞翻入城。二人礼毕,各诉旧情。翻说吴侯宽洪大度,礼贤下土;士仁大喜,即同虞翻赍印绶来荆州投降。孙权大悦,仍令去守公安。吕蒙密谓权曰:今云长未获,留士仁于公安,久必有变;不若使往南郡招麋芳归降。权乃召傅士仁谓曰:麋芳与卿交厚,卿可招来归降,孤自当有重赏。傅士仁慨然领诺,遂引十余骑,径投南郡招安糜芳。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吕蒙白衣渡江占领荆州后,孙权也来到荆州奖赏文武。孙权提出,虽然占领荆州,但公安和南郡仍在关羽部将傅士仁和麋芳手里,应该尽快设想夺取。谋士虞翻主动请缨前往公安劝降傅士仁。面对虞翻的劝降,傅士仁当即应允,并立即与虞翻一起前往荆州面见孙权。随后,傅士仁又来到南郡劝降了麋芳。至此,关羽的荆州大本营全部落入了孙权之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虞翻口中的三寸不烂之舌,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中的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小说中这段吕蒙占领荆州的故事情节,有诸多情节与历史不符。首先,小说中说吕蒙白衣渡江攻陷了荆州就是一个错误。《三国志•吕蒙传》载:蒙至寻阳……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这也就意味着吕蒙白衣渡江后,仅仅是兵临江陵和公安城下,而此时的江陵和南郡尚在傅士仁和麋芳之手。因此,小说中描述的所谓孙权前来劳军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虞翻前往公安劝降守将傅士仁及傅士仁劝降麋芳,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吕蒙传》注引《吴书》载:将军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仁得书,流涕而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
与傅士仁镇守的公安相比,镇守的江陵更为重要。它不仅是荆州的州治,同时也是关羽防御东吴进犯的屏障。即便公安落入吕蒙之手,只要麋芳能坚守江陵,吕蒙要拿下该城还是有巨大难度的。那么,身为刘备大舅子的麋芳为何要背叛关羽投降东吴呢?
据《三国志•吕蒙传》注引《吴书》载,早在关羽出兵樊城之前,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此举令关羽大为光火,多次指责麋芳。另据《三国志•关羽传》称: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这两段记载说明,关羽对麋芳的不满是因为麋芳玩忽职守所致。麋芳自知罪责难逃,因此才铤而走险,背叛关羽投降了东吴。
不过,就在公安、江陵失守后,关羽仍有翻盘的机会。据《三国志•虞翻传》载: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这就说明在江陵城中,除了麋芳投降东吴之外,其余将领并不愿因此成为蜀汉的罪人。他们曾密谋除掉麋芳和吕蒙,让江陵城重新回到自己手中。
一旦行动成功,江陵便回到了关羽的手中,不仅吕蒙大军将被牵制在江陵城下,关羽南撤也有了安身之地。只可惜此事被虞翻一眼看穿,这场尚未开始的行动很快便被吕蒙挫败,关羽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最终兵败被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