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模型基本概述

如题所述

凯利对归因现象进行了细致划分,分为多线索归因和单线索归因两种类型。多线索归因是基于多次观察行为或事件的综合分析,而单线索归因则是基于一次观察的直接判断。在归因过程中,人们通常考虑三个关键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以及所处的关系或情境。行动者的因素被视为内部归因,它涉及个体的性格、情绪、动机等内在特质;客观刺激物和情境则属于外部归因,它们是行为之外的环境条件和影响。


人们在理解他人的行为时,常常试图通过归因来预测和评价,这是对行为因果关系的一种解释和推断。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指个体自身的品质和特征,如人格特质、情绪状态等;外部原因则涵盖了环境、情境和他人影响等外部因素。海德在1958年首次提出归因问题,但真正引起社会心理学家关注是在60年代中期,那时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开始兴起,他们通过具体行为推测行为者的意图,这为归因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扩展资料

归因理论的起源:Heider第一次写道归因理论是在他的那本《人际关系的心理学》(1958)一书中。这本书在归因理论的发源和定义上起到了主要作用。Jones和Davis的关于意图的理解的系统性假定是在1965年的一篇题为《从行动到部署》的文章中提出。Kelley1967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的归因》。Kelley(1967)进一步提升了Heider的理论,通过增加了影响归因形成的因素的假设:一致性,特殊性和多数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