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装备充足为何只打死5个英法联军?

如题所述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3万精兵与英法联军8千余人在八里桥发生了一次激战,却出现了一个尴尬的战绩,只打死了五个英法联军士兵,这是为何?

1860年8月21日,在天津大沽失陷后,僧格林沁统率军撤退至通州、八里桥一带,准备与英法联军进行野战,发挥清军的骑兵优势。9月7日,当谈判破裂后,英法联军决定进犯北京,给清朝一次狠狠的教训。9月19日,英法联军对八里桥及一带进行全面侦查,发现北京到通州运河沿岸部署了大量的清军,运河上面有一条17世纪建造的单孔桥,即八里桥,距离北京城只有八公里。

当时,僧格林沁率领清军一共有3万余人,其中蒙古马队就有1万余人,可以说是集齐了清朝北方的精锐部队。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法联军的人数就有点少了,总共才8千余人,不到清军总人数的1/3。9月21日上午7时,英法联军向八里桥方向推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清军阵地发起攻击。清军马队立即进行冲锋,手拿着长矛和弓箭迎击英法联军,企图冲乱英法联军的战斗队形,但都被打退了。到中午12时,八里桥之战以清军的失守告终,英法联军占领了八里桥。

另外,伤亡结果记载更令人讽刺:法军死亡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同时缴获了“大量的火炮,一堆弓,箭和箭囊,上千把火绳枪,很多旗帜,里面有僧格林沁的皇家大旗。

法国远征军司令蒙托邦将军这样回忆:“八里桥成了这一天最动人的一幕。早晨还斗志昂扬的那些清军骑兵,现在都已消失得无踪影了。这座桥是一种古老文明造就的伟大古迹。那些衣着华丽的骑兵,在桥道上挥动旗帜,毫无掩护地以一种对我们的大炮和火炮无能为力的炮火,作出了反击。”

为什么会败得如此之惨?有人这样认为,八里桥之战是近军队得与封建军队的一次较量,骑兵冲击、冷兵器近战与工业革命后以炮兵为核心的火力战之间的两个时代的决战,血肉之躯终归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枪炮。说得直白一点,清朝腐朽落后得不是一点点,而是太多了,这才导致那么讽刺的战斗结果:3万精兵打死5个英法联军士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6

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清朝和英法联军都“正视”了对手,拿出了看家的本领和军队,在中国的京畿重地,测验了各自的成色,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只是需要补充一些细节。

双方陆军在1860年的第一次碰撞,发生在英法联军从北塘进攻大沽口路上,即新河之战。

根据英法联军参战者的记录,蒙古骑兵头戴两条动物尾巴装饰的帽子,排出了2000米长的人墙。

承受着英军阿姆斯特朗后膛大炮的轰击,清军骑兵仍旧维持着阵线,用火枪还击(他们装备有火绳枪,特别喜欢骑马冲到射程内,下马对射)。

韩国电影《最终兵器·弓》中清朝初期八旗骑兵的形象,该片虽仍多有瑕疵,但早期满蒙骑兵的形象描绘比中国的同行都要好。此时的八旗兵纪律残酷,动辄斩首,其组织性和战斗力同样惊人,羞煞他们200多年后那些养尊处优的后人们。

清军的统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面对这样的战绩,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就是,8月12日的新河之战,清军只以2000人迎敌,兵力远逊于多达8000人的洋兵,而且,在大沽口防区1万兵马中,真正的蒙古骑兵只有2000-3000人,其余多是缺少训练的绿营新兵和早就废了的京营兵。

所以,僧格林沁还是憋着劲要给曾经的“世界最强骑兵”找回面子,认为在陆战中,自己完全没有必要畏惧远道而来的英法蛮夷。

在战争号令发出之后,整个蒙古草原到处是调动军队的传令兵,哲里木盟马队1000,卓索图盟马队2000,昭乌达盟马队1000,察哈尔骑兵5000,陆续赶到北京。

9月18日中午,4000名法军和4000名英军行进到通州张家湾,在行军中遭到隐蔽在树林中的清军炮火伏击,随后,3000名正牌子蒙古骑兵对行进中的联军发动了冲锋。

咱们在抗战剧里没少见过类似的桥段,行军中的鬼子被突然冲杀肉搏的八路“包饺子”。

当代印度建军节阅兵式上的印度枪骑兵部队,他们的装束与当年为英国人南征北战时变化不大。

骑兵的速度可比步兵快多了,他们骑乘的蒙古马短距离骑乘速度记录1600米为2分0.8秒,而英法两军的步兵已经装备了发射米涅弹的前装线膛步枪(英国恩菲尔德1853式、法国米涅式步枪),极限杀伤距离800米,400米内射中人型靶的命中率不到50%,所以,一般在200米内实施精准射击,也就是排枪。

当然,后人的统计发现,射击一般发生在150米范围内,按照这个距离计算下最短冲锋时间,蒙古骑兵理论上15秒左右可以冲过步枪火力,到达白刃战距离。


电影《圆明园》中清军骑兵顶着英法联军炮火冲锋。

1860年9月21日,3万名大清朝所能搜罗到的,最后的满洲、蒙古的精锐步骑兵,在八里桥桥头,排出长达5公里的弧形阵线。

清军骑兵排成密集队形,放开马力奔驰而来,除了震耳的马蹄声,阵中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包括指挥的声音,全部服从于军旗无声的指挥。

八里桥战场正面宽度不够,清军骑兵都是200-500骑一队,发动冲锋,而且他们的主要装备是火枪和马刀,而非有可能对付刺刀方阵的长矛。


傍晚的八里桥,当时的新闻版画。

身穿黄马褂的清廷皇家禁卫军排着10几列纵深的笨拙方阵,扛着火绳枪,顶着英军的炮火齐步前进,甚至试图以白刃战阻挡联军,直到法军全部上刺刀,向八里桥做最后的冲锋,如英国人所赞,“好一场白刃战”。

曾经被炮火打散又多次重整的八旗禁卫军在刺刀面前迅速崩溃了,丢失了10门火炮,帝国的首都向侵略者敞开了大门。


被英法联军攻克的大沽口炮台炮台,请注意照片中的壕沟和梯子。当法军向炮台发动白刃冲锋时,大批联军招募来的广东苦力跳进壕沟里,踩着积水,头顶梯子搭成人梯供法军通过,事后,他们得到了1个月工资的奖金作为“英勇行为”的报酬。

至于冲击欧式军队的刺刀方阵,对于清军骑兵这种大量装备马刀、火绳枪、而非超长骑矛的游骑兵而言,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近代欧洲能够以骑兵突破严整步兵方阵的案例,本就寥寥无几,且多为枪骑兵创造,清军骑兵无论技术还是装备,都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战斗结束后,联军共缴获27门铜炮,大量火枪、大刀、长矛以及其他武器。另外还有数千个装得满满的箭袋,这些箭此后一连好几天,都被充作联军营地篝火的燃料。

这种数字让人看着脸红,而那些只知道说“清军英勇奋战造成侵略者重大伤亡”的“历史书”,简直是可笑,可悲,可怜,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讲各种振奋人心的“故事”。

电影《火烧圆明园》截图,恭亲王奕䜣面见僧格林沁,僧王称:“不教训他,他真以为咱们中国无人。”电影里安排的教训方法就是借摔跤的名义把英国外交官巴夏礼打了一顿。当然这不是历史,而是1980年代导演的安排,战场上不争气,换别的地方找面子,高明!

冯婉贞说到做到,带着村里的武林高手,黑衣短打,手操白刃,到村外林子里埋伏,那林子,伸手不见五指,开玩笑了,这是京郊又不是大兴安岭。



第2个回答  2020-12-28
这个是因为当时英法联军的武器更加先进,而且清政府统治者腐败无能,所以不愿意得罪这些人。
第3个回答  2020-12-27
因为当时英法联军的装备十分好,而清军没有见过,所以非常混乱,其次,骑兵的训练非常差,导致了这样的战果。
第4个回答  2021-02-12
很多人都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于装备太差,其实清军跟英法联军的装备没有代差,更多的是现代战法与古代战阵的碰撞。清朝光从外国买了一堆装备,而没有重视战法,还拿古代那套打仗焉能不败。不信请看中东土豪沙特与胡赛武装的战争,装备好了又有啥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