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善于沟通的第一人是谁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沟通大师
  
  中国古代才人辈出,
  不乏善于沟通之能人。
  在我看来,
  敢于犯颜进谏的魏征与春秋卿相
  晏婴便很好地掌握了沟通的技巧与智慧。
  
  一、最有名谏臣——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
  ,字玄成。汉族,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
  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
  著称,
  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享有崇高的声誉。
  著有
  《隋书》
  序论,
  《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常言伴君如伴虎,
  而作为直言进谏的大臣,
  魏征却能屡屡犯颜进谏甚至触怒天严却最终
  相安无事,
  甚至让唐太宗甚为赏识。
  这虽然与唐太宗的圣明以及皇后的贤德密不可分,
  但更
  重要的是,魏征懂得如何进谏,虽是直言,却不失道理,反而字字珠玑。沟通是一门智慧,
  而这种在封建社会面对皇权却仍能达到自己目的的下对上的沟通,更包含了相当大的智慧。
  现举例如下:
  
  (一)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
  “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
  “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
  明,偏听则暗’
  )
  。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
  “治理天
  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
  “你说得多好啊!
  ”
  
  
  又有一天,
  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
  “我看隋炀帝这个人,
  学问渊博,
  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
  “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
  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二)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
  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
  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
  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
  “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
  “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
  “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
  “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
  “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
  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
  
  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
  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
  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
  尽管有时争论
  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魏征去
  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
  “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
  (
  《贞观政
  要
  •
  论任贤》
  )
  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
  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
  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卿相晏婴
  
  晏婴
  (前
  578
  -前
  500
  )
  ,
  字仲,
  谥平,
  习惯上多称平仲,
  又称晏子,
  夷维
  (今山东高密)
  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
  俭,
  谦恭下士著称。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
  其貌不扬。
  齐灵公二十六年
  (前
  556
  年)
  晏弱病死,
  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春秋本就不平,而晏婴凭着自己的智慧,却让这个时代乃至后人记住了这个能言善辩,
  善于辞令的卿相。
  
  (一)冲樽俎: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
  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
  几分醉意之时,
  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
  “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
  ”
  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
  “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
  ”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
  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
  “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
  ”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
  之上,
  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
  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
  是对齐国国君
  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
  “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
  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
  ”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
  胜利的把握,
  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
  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
  即
  
  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
  “不出樽
  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
  ,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二)晏子使楚
  
  一次,
  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子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
  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五尺来高的洞,请晏子从那个小洞进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
  “到了“狗国”
  ,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
  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
  ”
  
  
  
  
  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
  楚王故意问:
  “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
  
  
  
  
  晏子回答说:
  “齐国的人多极了,仅都城就有上百条街道,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
  遮住太阳;人们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样。
  
  
  
  
  楚王接着问: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
  “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
  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
  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
  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
  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
  ”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
  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现在仔细想来,也许我更看重晏子。
  
  魏征在世时虽然屡屡进谏并让太宗纳其言,
  但死后,
  太宗最终还是推了他的墓,
  亲手毁
  了这面“镜子”
  
  。由此看来,魏征也并能算完全成功。
  
  而晏子不同。
  不同于魏征直谏里带了沟通的智慧,
  他是完全用自己的智慧完美地解决一
  次次的危机或突发事件。
  春秋战国,
  本是乱世,而齐国的存在本就不易,晏子却能巧妙地一
  次次化解其他诸国出的难题。能言善辩的背后,是一份能让人受益匪浅的沟通智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