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无可能在内陆造一个面积达到数万平方千米的湖泊?

先讨论能不能实现,再讨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依我看,正面影响是很好的,只要我们能够在内陆造一个数万至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内海,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循环和平衡,就可以让很多荒凉的西部地区变成可供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中国还在搞计划生育,人口也多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人口分布的不均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希望回答专业点!!!
这么干主要的目的还是改变中国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当然也可以弥补中国这个大国没有大湖(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湖恐怕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湖)的遗憾(青海湖连5000平方千米都不到)。。。。。。

第1个回答  2015-05-25
  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湖盆是地表相对封闭可蓄水的天然洼池。湖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按泄水情况可分为外流湖(吞吐湖)和内陆湖;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含盐度小于1g/L)、咸水湖(含盐度为1-35g/L)和盐湖(含盐度大于35g/L)。湖水的来源是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有的则来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渗漏、排泄和开发利用。
  湖泊火口湖一旦形成,就受到外部自然因素和内部各种过程的持续作用而不断演变。入湖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和生物残骸年复一年在湖内沉积,湖盆逐渐淤浅,变成陆地,或随着沿岸带水生植物的发展,逐渐变成沼泽;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由于气候变异,冰雪融水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等,补给水量不足以补偿蒸发损耗,往往引起湖面退缩干涸,或盐类物质在湖盆内积聚浓缩,湖水日益盐化,最终变成干盐湖,某些湖泊因出口下切,湖水流出而干涸。此外,由于地壳升降运\动,气候变迁和形成湖泊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湖泊会经历缩小和扩大的反覆过程,不论湖泊的自然演变通过哪种方式,结果终将消亡。
  按变化规律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降水补给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非洲维多利亚湖因湖陆风作用,多年平均水位日间高于夜间9.9厘米。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是因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的。中国太湖在持续强劲的东北风作用下引起的增减水,在同一时段中,能使迎风岸水位上升 1.1米,背风岸水位下降0.75米。此外,由于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综合考虑吧~
第2个回答  2015-05-23
首先,数万平方公里的大坑,最少要挖出近万亿立方米的土堆,可以堆一个半径几十公里,高千米的大山。如果工期为三十年(按一万天算),一台挖机一天挖两千方来算(已经非常多了),要五万台挖机一起才够,还要一万辆一百吨的大卡车每天拉一百次才能拉走。
想要灌满一个数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坑,靠雨水和地下水都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引黄河来灌,这会使黄河流域水量大减,大量植被农田干涸,城市工厂用水紧缺,黄河水流变缓还会泥沙大量沉积,抬高河道,甚至改道。追问

非专业大神啊。。。。。。谁叫你挖坑了?直接用盆地就可以了,雨水用黄河水也不大合适,其影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能不够,实际可能的方法可能是运用气候学的方法,让降雨尽可能的像盆地集中。此外,还必须考察地质结构,看看是否适于储存水。最后还要考虑蒸发与降水之间能不能形成稳定的平衡。各个方面的因素都考虑齐备,有确凿的理论依据,成本可以接受,方案上可行,才可以付诸实施。。。。

追答

蒸发和降水怎么可能平衡,加上地下水都不够,西边你用什么盆地,塔里木么?

追问

对于一个水库来说,只要出入平衡就可以维持稳定,蒸发是指湖面的蒸发量,降水是指湖面的降水加上能够流入这个湖的总水量。西边的盆地嘛,用塔里木盆地可能要考虑考虑,用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可能能行,四川盆地是不行了,要不然成都重庆就没了。

第3个回答  2015-05-28
能,如:引海水入罗布泊工程,不过,这种工程下个世纪也许有可能,原因有二:一是核能电价便宜,二是人类人口达到150~200亿,如你所想急需改造地球。
第4个回答  2015-06-01
你这个提议,类似 n 年以前某人提出的,将喜马拉雅山挖开一个50公里宽的口子,让湿润的印度洋季风吹到我国干旱黄土高原。那么贫瘠的黄土高原就会变成富庶的米粮川
第5个回答  2015-09-16
无非是青藏高原某冰川融化到四川盆地某处拦截,不过你说的有点大,小一点更好,就像都江堰建它2、30个,但是有一点,下游水就少了,比如澜沧江上打个引水涵洞,让湄南河水少一点。咱多一点,呵呵,东南亚跟你急眼。也可建在南疆,但是经济和政治要算清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