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这么爱“看脸”?

如题所述

2000年,两个电脑天才在一次聚会中灵光乍现,建立了“我漂亮吗?”(Am I hot or not?)网站,让使用者上传照片并对别人的外貌发表评论。

三年后,哈佛大学二年级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复制了这一网站的模式,允许访问者上传学生证照片,让其他学生对这些照片品头论足并进行打分。几天之内,巨大的争议和令哈佛服务器几近崩溃的访问量,让扎克伯格不得不将网站暂时关闭。三个月之后,扎克伯格在他的宿舍重新架设了服务器,这就是著名的Facebook——有人把它的名字翻译成“脸书”。

欣赏、评论别人的外貌总是让我们欲罢不能。又过了几年,一款更加“看脸”的应用诞生了,这就是社交约会应用Tinder,它主打看脸配对功能,用户除了对方的照片之外,完全看不到其他信息,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看脸”,然后向右滑动表示喜欢,向左滑动可以让对方消失,互相喜欢的用户才可以彼此发起对话,所以,如果你想测试一下自己外表受欢迎的程度,Tinder比Facebook更管用。

长得好看不仅能交朋友,还能当饭吃。最近Instagram开通了直播功能后,却遭到了用户的吐槽:“为什么颜值高的那一部分用户才能优先使用?”事实上,科学人员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那些长得好看的人,的确会有“美丽优待”。好看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晋升也更快,收入比那些长相平平的同事平均高出4%。

更有极端的例子,在法庭上,被告的相貌竟然会与最终量刑轻重有关,被告长得越好看,量刑就会越轻。看来美貌不仅能赢得别人的青睐,还能获得社会的“谅解”。

2014年,美国警方在发布一名杰瑞米·米克斯(Jeremy Meeks)的嫌疑犯入狱照片后,竟然因为囚犯长得太帅,在短短24小时内就获得了2万多个“喜欢”和6000多条留言,虽然米克斯因非法持有枪械的罪名被判有期徒刑27个月,但他还没出狱,就获得了好几家模特经济公司的邀约,现在,出狱的米克斯已经开始在代言范思哲、阿玛尼这些品牌了。

人天生善于解读和欣赏美的面孔。你可能觉得“美”比较主观,无法定义,似乎并不具有统一的标准。但人对于吸引力的判断并不是完全随机的,也有某种共性,美丽的面孔往往都符合艺术家所痴迷的黄金分割这一标准。

也许你已经知道,一张脸越是对称越好看;趋于数学平均水平的脸虽然算不上绝色,但也格外好看;对于女性的脸,拥有更多女性化特征就被认为更加美丽,而男性的脸则要“柔和”才显得好看。

仅仅以貌取人似乎不妥,但是我们还是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我们这么爱“看脸”?

科学家发现,美丽的面孔可以激活大脑额叶皮层的内眼窝前额皮层,这是一个与奖励相关的脑区,也就是说美丽的面孔可以让观看的人产生愉悦感。

当我们能够与好看的人建立眼神接触的时候,大脑的奖励中枢(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就会兴奋,无法与好看的人建立眼神接触的时候就会相对失落;当对方是不好看的人的时候结果完全相反,能避开和难看的人对视会更开心点,倘若和难看的人直视就会产生失落感。

2001年,麻省总医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向异性恋男士展示了四组面孔的照片:美丽的女子、长相普通的女子、英俊的男子、长相普通的男子。结果这些被试男性给外表美丽的女子和男子都打出了更高的分数,甚至愿意延长观看他们照片的时间。

换句话说,男性可以对男女两性表现出来的“美丽”都很欣赏,即使异性恋男性也能对另一个英俊男士的高颜值感到“心动”。其他研究也表明,无论性取向如何,男女两性对被评论的照片给出的分数基本一致。

这种普遍倾向让我们不断地想与好看的人接触和交往,久而久之,相对应的大脑区域的神经会感到疲倦,当它们判断同样的视觉刺激时,就没有当初那么活跃,而需要更高的颜值来刺激。好比能吃辣的人往往也是爱吃辣的人,因为他们舌头上感应辣味的味蕾,在不断被刺激之后变得麻痹了。

这种审美“麻痹”还来自生物进化,在生物学意义上,人类的大脑和心灵倾向于被美丽所吸引,因为美丽往往代表着性吸引力,性吸引力有助于繁殖成功。

1871年,达尔文发表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引入了“性选择”的概念。在达尔文看来,人类美丽的面孔犹如动物王国中,雄孔雀开屏、夜莺悦耳的歌声、红鹿精巧复杂的角和山魈多彩的面孔一样,都是为了提高将物种基因传递下去的可能性而自然选择的特征和行为。

长相出众的人在繁殖上占有先机,在西方社会,英俊的男性会有更多短期性伴侣甚至外遇机会,貌美的女性拥有更多机会获得长期伴侣。虽然在现代社会,这种先机并不见得有多好,但单从生物角度上,美貌的基因会更有延续的优势。

因此人类的相貌也变得越来越好看,这无形中也提高了对脸的审美标准。同时,不良相貌的基因常常伴随着先天性残疾与疾病,渐渐被自然所淘汰,而优良相貌的基因代表着健康,有更好的免疫能力和环境适应力,更好地通过后代繁衍留存下来。

王尔德说: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就像透过面部特征来分析人的性格命运的民间学问“面相学”和国粹京剧中的脸谱标签文化一样,现代人早已习惯了将“好看”的标签同一个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

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位好看的陌生人,就觉得他看起来特别靠谱,遇到相貌一般或不好看的人便不由自主地觉得这个人油头滑脑、一脸奸诈的模样。家里需要找照顾婴儿的保姆或月嫂时,我们往往都会选择“面善”的人。一个相貌好看的人会比一个相貌一般的人,在向陌生人求救或寻求帮助时,更有可能成功。

别以为孩子们就不看脸,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米丽·库格斯迪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从3岁起就已经能通过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对方的性格特征,例如个人能力和诚信度,并且不同儿童的判断结果惊人地一致。

康奈尔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展示32名20多岁的白人照片做试验发现,人们只要看静态照片,就能较为准确地辨别出谁是罪犯,尽管备选照片里的人物全都面容平和。

这种“相由心生”的观念或许真有一定道理。人的脸部特征通过肌肉和皮肤的收缩和舒张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脸部便会留下皱纹,这些皱纹往往和我们喜欢做的表情,以及自身的性格有关。

渐渐地,当我们面无表情时,将不再是看起来没有情绪,而是“岁月把性格写在了脸上”,正如被认为长得“丑陋”的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一个人30岁之前的脸是天生的,而30岁之后,他就要对自己的脸负责了。

一个人的可信赖程度也与“好看”有关,在看到面孔的时,大脑的杏仁核会自动判断对方靠不靠谱。杏仁核对潜在的威胁有明确作用,当看到不好看的面孔时,杏仁核反应就会异常活跃,发出“警惕”的信号,而看到好看的面孔时,杏仁核不会有特别反应,自然也就相对更信赖些。

面孔越是五官端正、面色健康,或者女性面孔的女性化特征越强,男性面孔偏于柔和,就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和信任。甚至有科学家已经做出了更具体的回答:眉骨稍低,颧骨略浅,下巴窄一点,鼻梁深一点的面孔都有极高的被信赖程度。

所以,“看脸”是人的天性使然,它来自过去,未来依然将影响着我们。对于已经高度社会化的人类来说,“看脸”的能力,是你必须掌握的一种社交能力。拥有超越人的计算速度和能力的人工智能,在“识别面孔”方面也已经超过人类了,好在它们在“阅读面孔”方面还处于婴儿阶段。这让刚刚在围棋盘前一败涂地的人们有了些许欣慰,“看脸”,仍然是我们人类的竞争优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