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如何相恒公

如题所述

齐恒公小白原想命鲍叔牙为相, 鲍叔牙向齐恒公推荐了管仲, 但管仲人在鲁国,齐恒公就以向鲁国讨要罪人为由, 向鲁国要回管仲。鲁国的施伯了解管仲是有才之人, 想杀掉管仲, 幸亏齐国使者向鲁庄公请求活捉管仲回国并得到应允, 管仲方能安全回到齐国。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⑧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⑿,弗若也;执枹鼓⒀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⒂。”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犹是⒅也。”桓公曰:“若何⒆?”鲍子对曰:“请诸鲁⒇。”桓公曰:“施伯21,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24,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28,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29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30,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31②,请生之3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33 ,齐使受之而退。
注释:
本文选自《国语·齐语》。齐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辅助齐桓公成霸业。
②〔自莒(jǔ)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管仲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
③〔使鲍叔为宰〕让鲍叔做太宰。鲍叔,姓鲍,名叔牙。宰,太宰,相当于宰相。
④〔辞〕谢绝。这里省去主语“鲍叔”。
⑤〔庸〕平庸,无才能。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馁(něi)〕饥饿。
⑧〔其〕助词,表示测度的语气。
⑨〔宽惠柔民〕宽大和善,感化人民。
⑩〔弗(fú)若〕不如。
⑾〔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⑿〔法于四方〕为四方之法,全国都适用。
⒀〔枹(fú)鼓〕战阵之间,击鼓以振作士气。,鼓槌。
⒁〔加勇〕增加勇气。
⒂〔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钩,衣带上的钩。滨,同“濒”,迫近。
⒃〔夫为其君动也〕他是为他的国君而行动。夫,彼。以下两个“夫”字同。君,指公子纠。
⒄〔宥(yòu)而反之〕宽恕了他而使他回来。
⒅〔夫犹是〕他也会像这样。是,代“为其君动”。
⒆〔若何〕怎么办。
⒇〔请诸鲁〕往鲁国去请求。诸,之于。
21〔施伯〕鲁国大夫。
22〔若之何〕同“若何”。之,代“鲁国不与”的情况。
23〔不令之臣〕不好的臣子。令,善。
24〔戮之于群臣〕在群臣面前杀了他。
25〔用其政〕用他的执政能力,用他执政。
26〔夫〕句首助词。
27〔天下之才〕治理天下的才士。
28〔得志于天下〕在整个天下都能如愿,称霸。
29〔长为鲁国忧〕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
30〔欲亲以为戮〕想亲眼看着杀掉他。
31〔犹未得请也〕还是没有达到请求的目的呀。
32〔请生之〕请使他活着,请求给活的。“生”是使动用法。
33〔束缚以予齐使〕捆起(管仲)来交给齐国的使臣。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体会:
管仲和鲍叔牙初为至交,管鲍分金的故事千载流传。这篇课文记述了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迎回管仲的故事;赞扬了鲍叔牙之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和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4
齐国盛产食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管仲改革。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
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攻灭一些小国。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⑧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⑿,弗若也;执枹鼓⒀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⒂。”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犹是⒅也。”桓公曰:“若何⒆?”鲍子对曰:“请诸鲁⒇。”桓公曰:“施伯21,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24,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28,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29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30,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31②,请生之3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33 ,齐使受之而退。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体会:
管仲和鲍叔牙初为至交,管鲍分金的故事千载流传。这篇课文记述了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迎回管仲的故事;赞扬了鲍叔牙之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和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0185528.html?si=2

第2个回答  2010-10-01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桓公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

1.在这里“相”作动词,是辅佐的意思。
“一匡天下”是说:当时周王室衰微,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进贡,而齐桓公称霸后,率领各路诸侯仍然向周王室朝拜进贡。因为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后人还是认为周王室是正统,所以将齐桓公的这种行为看作匡正了天下。(当然齐桓公的这种行为有表演的成分。)
2.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 管仲是臣子 桓公是齐国的君王
3 因为周王室衰微 而诸侯国的实力强大起来
4.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
第3个回答  2010-09-28
齐国盛产食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管仲改革。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
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攻灭一些小国。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0185528.html?si=2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9-27
1、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
2、制定了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3、进行经济改革,达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