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求二十个成语积累,并解释。随便什么都行,快啊!

如题所述

1、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楚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2、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翻译】宋有一个人怕他的菜苗不长而拔苗,晚上回来,对家人说:“今天苗病了,我帮助它长高。”他的儿子去看苗,苗已经死了。

3、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掌管百兽的,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天帝的命令。(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4、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演奏,宣王很喜欢他,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他喜欢一个一个地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5、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刻舟求剑

【翻译】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6、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7、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8、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9、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10、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翻译】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立刻)半路折回,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去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11、四面楚歌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翻译】项羽被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12、胯下之辱
韩信少孤贫,有志无力。钓鱼于淮阴,寄食于漂母,母每日饭信。信曰:“后必重报。”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尝入市,被屠宰所欺,戏曰:“子能舍死,持刀杀我;如不能,出我胯下。”信不得已,俯过胯下,市人皆小信怯。后萧何三荐于汉王,筑坛拜信为大将,佐汉有功,封信为三齐王.

【译文】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饭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那里想你重重报答!
”.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弱。后来萧何三次向汉王推荐韩信,并筑高坛封韩信为大将。因其扶助汉朝有功,被封为三齐王。

13、一傅众咻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载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14、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译文】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1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赵且伐燕。苏代①为燕谓患王②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③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⑥其啄⑦。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⑧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⑨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①[苏代]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战国时代的辩士。②[惠王]赵惠文王,名何。③[蚌(bang)蛤蜊
④[曝(pù)晒太阳。⑤[鹬(yù)]水鸟名,头圆大,嘴长,长腿,常在水边或田野捕吃小鱼、小虫和虾类。⑥[柑(qidn)]夹住。⑦[喙(huì)]鸟嘴。⑧[禽]同"擒"。⑨[弊]疲惫,搞垮。"弊大众"是使动用法。
[译文]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对赵惠文王游说:"刚才我来的时候路过易水,一个蛤蜊正张开两壳晒太阳, 鹬鸟啄食它的肉, 蛤蜊急忙并起两壳夹住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个死蛤蜊。蛤蜊也对鹬鸟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有个死鹬。'他们俩谁也不肯相让,结果渔人把它们一起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长久地相持不下,把两方的军民都搞得很疲惫,我很怕强大的秦国就会成为渔夫了。所以希望大王您能够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啊!"赵惠文王说:"好。"伐燕这事就算罢休。

16、【原文】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译文】
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乐羊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了,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乐羊攻占中山国之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

17、东海孝妇①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②。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③。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④。时于公为狱吏⑤,曰:"此妇养姑十馀年,以孝闻彻⑥,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⑦,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⑧,因表其墓⑨。天立雨,岁大熟。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⑩。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11),又缘幡而下云。"

译文:
据《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朝时,东海有一个孝妇,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让她再嫁,但她坚决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候我实在幸苦,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太久了,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上吊自杀了。她的女儿就到官府告状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就拘捕了孝妇,用刑具拷打惩处她,孝妇实在受不了那种痛苦,违心地被迫承认自己有罪。当时于公担任狱吏,认为这个妇人赡养婆婆十多年,以孝顺而出名,一定不会杀人。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见,于公争辩而不被理会,就抱着那案件的供词在太守住所痛哭后离去。太守最后杀了那妇人。

孝妇被杀后,郡中大旱,三年没有下过雨。后任太守到任后,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过失就在这里。”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来,当年获得丰收。从此人们非常敬重于公。

18、东家之子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译文】
这段原文的大意是:天下的佳人没有比得过楚国的,楚国的姣娘要算我家乡的最好,我家乡的美女之中最最拔尖的,就是我东邻的一位姑娘。这位姑娘,身材适度,不高不矮,脸色也天生好看,不用擦粉抹胭脂;眉毛、皮肤、腰身、牙齿,没有一处不美。她微微一笑的时候,那漂亮更是难于形容,要让阳城、下蔡那些花花公子见了,不着迷才怪呢!可是,这位“东家之女”,常常攀登墙头来偷看我,已经整整三年,我至今还没有接受她的顾盼呢。

19、 江郎才尽

《南史·江淹传》: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

张景阳:张协,字景阳。
(江郎才尽:南齐诗人江淹,晚年才思减退,时人谓“江郎才尽”。南朝梁钟嵘《诗品》中:“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无色笔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称‘江郎才尽’。”亦省作“才尽”。)
郭璞,晋代诗人。
20、一傅众咻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载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其它回答 时间:2010-8-18 11:12作者ip:202.*.*.*
1、哀兵必败:处于压迫而满怀愁愤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1
雨后春笋 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着手成春 一着手就转成春天。原指诗歌要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刚一动手病情就好转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阳春有脚 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
阳春白雪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一场春梦 比喻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
一室生春 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有脚阳春 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月旦春秋 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满园春色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满面春风 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满脸春色 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
满脸春风 形容心情喜悦,满脸笑容
妙手回春 指医生医术高明。
口角春风 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
秋月春风 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如登春台 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如坐春风 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皮里春秋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春蚕到死丝方尽 蚕:昆虫名;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春冰虎尾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的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暮云春树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丽藻春葩 比喻美妙的言谈。
漏泄春光 原指柳叶首先透露春天到来的信息,后比喻男女私情泄露,或秘密被察觉。
枯木逢春 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齿牙春色 形容爽朗地大笑。
寸草春晖 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春风满面 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霭愉快的面容。
春风化雨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春风和气 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春风风人 和煦的春风吹指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教益和帮助。
春风得意 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虎尾春冰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春光明媚 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春光漏泄 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
春风沂水 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春风一度 度:次,回。比喻领略一番美妙的生活情趣。亦借指男女合欢。
春风夏雨 春风:春天的和风;夏雨:夏季的细雨。春风和煦,夏雨滋润,养育万物。比喻给人以教益和帮助
寒木春华 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
春色满园 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色撩人 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春去秋来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春秋无义战 春秋:指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我国西周的一段历史。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春秋鼎盛 比喻正当壮年。
春秋笔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春葩丽藻 比喻美妙的言谈。
春暖花香 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
春暖花开 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春梦无痕 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春满人间 春:生机,生意。指生机勃勃的春意充满人间
春露秋霜 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春回大地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春晖寸草 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
春华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和景明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春寒料峭 形容初春的寒冷。
吹皱一池春水 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大地回春 指冬尽春来,草木萌生,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比喻形势好转
春雨如油 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可贵。
春蚓秋蛇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春意阑珊 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春意盎然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春宵一刻 欢娱难忘的美好时刻。
春蛙秋蝉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春笋怒发 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春诵夏弦 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春树暮云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春生秋杀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春深似海 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春山如笑 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第2个回答  2010-09-21
①成语:做贼心虚
拼音:zuò zéi xīn xū
典故:虚:怕。指做了坏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
出处:宋·释悟明《联灯会要·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举例:这个毛病,起先人家还不知道,这又是他们~弄穿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

②成语:坐井观天
拼音:zuò jǐng guān tiān
典故: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举例: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樗配之辈。(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③成语:左顾右盼
拼音:zuǒ gù yòu pàn
典故: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形容人骄傲得意的神情。
出处:晋·左思《咏史》诗:“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举例:都尉朝天跃马归,香风吹人花乱飞。银鞍紫鞚照云日,~生光辉。(唐·李白《走笔独孤附马》诗)

④成语:罪该万死
拼音:zuì gāi wàn sǐ
典故:尤死:处一万次死刑。形容罪恶极大。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渎。婢子罪该万死。”
举例:他是一个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罪犯。

⑤成语:左道旁门
拼音:zuǒ dào páng mén
典故: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举例:这又不过是~,借书符念咒惑众骗钱罢了。(《晚清文学丛钞·扫迷帚》第十三回)

⑥成语:罪魁祸首
拼音:zuì kuí huò shǒu
典故:魁:为首的。作恶犯罪的头子。
出处:明·郑若庸《玉玦记·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举例:这场空难事故的~竟然是一只在机场上空飞翔的鸽子。

⑦成语:左思右想
拼音:zuǒ sī yòu xiǎng
典故:多方面想了又想。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八回:“左思右想,欲求自脱之计。”
举例:如此~,一时五内沸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