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乡的文章

如题所述

1、《乌篷船》-周作人(鲁迅

《乌篷船》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于1926年写的一篇书信体散文。作者以书信形式详尽介绍了故乡绍兴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他用平和淡雅的格调、朴素自然的笔墨,紧紧扣住乌篷船的典型特征加以描画,同时透露出自己一种闲适隐逸的情思。

文章详述了乌篷船的用途、种类、结构、外形,刻画细致入微却没有繁琐冗长之感。从表面上看,作者是在写乌篷船,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闲适的人生观,文中也弥漫着淡淡的乡愁。

2、《故都的秋》-郁达夫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3、《海燕》-郑振铎

《海燕》是当代作家郑振铎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在文章中抓住燕子的特征,用细腻的笔触,托物言志,借身处异乡时看见小燕子表达了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

此文采用了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既有对故乡的春天和燕子的美好回忆,又有对真实所见的海景和海燕的形象描绘,更有个人离国去都的离愁的抒发,三者凭着作者热烈真实的情感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的艺术胜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4、《想北平》-老舍

《想北平》是老舍创作的文学作品。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通过北平与巴黎的对比,深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眷恋之情。

5、《故乡在远方》-张抗抗

《故乡在远方》是一篇写故乡的散文。但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张抗抗的文章借助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更深意义上的探求。

这种探求在文章的开篇就得以表现,作者说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问题是作者思绪的开始,当我们为这样不合常理的疑问感到困惑时,便也不自觉地跟随着作者走上了探索的历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6

1、《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2、《故乡的榕树》——黄河浪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方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

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

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也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3、《海燕》——郑振铎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4、《老家》——孙犁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5、《故乡在远方》——张抗抗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

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振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抗抗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乡愁 献给我远方的母亲和故乡》

  很早之前便读过余光中的《乡愁》,那时不能体会他的落寞。可现在,每一次读完,一缕缕的的乡思都会悄然的爬上心头。
  一直以为自己很潇洒,头也不回便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温暖的家。十几年了,故乡的记忆已变的渐渐遥远,只有母亲的泪眼,还留在记忆的最深处。时光荏苒,十几年的光阴,终于让我知道,那时的我,年轻的我,又怎能了解离愁,又怎能读懂离愁?
  那时年轻呵,年轻的心写满的只有明媚,只有灿烂,少年不知愁滋味?心有落寞谁人知?那时落寞是心中的一点痕迹,淡淡的。无语的。不知也罢。
  对故乡的记忆,因为时间的微风轻轻的拂过,在脑海中渐渐的不在清晰。记忆中,只剩下母亲殷殷的眼神。只是这种思念,在心的深处,不会因了离着久远便慢慢忘怀。我一直不能淡忘,我一直无法淡忘。我是一只飘泊的风筝呵,无论飞的多远,飞得多高,那根线,那根线,坚韧的线、温暖的线,维系着家乡和亲情的线,是握在母亲的手里的,是握在故乡的手里的。
  当我的年龄也到了当年母亲送我出来时的年龄时,在千里之外的夜,寂寥的,世界被月的清辉洒满的夜,思念盛满了我的心房,叫乡愁吗,那一种无语的感觉,就象一根弯弯曲曲的青藤,绕满了心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吗?乡愁是一只小狗吗?乡愁在我心中是一首寂寥的诗,在月下轻轻吟诵,和着明月柔和的清辉,透明的,有泪的痕迹,却没有心和我轻和。
  母亲的眼神在月下慢慢淡了,浅了,在我思念她的时候,我知道,母亲也一定思念着我;我知道,当我思念故乡的时候,故乡也一定在思念着我。
  远方的故乡遥远成一个记忆,鲜活的,也是模糊的、无语的;遥远的母亲却如一幅画,宁静的,清晰的,象在眼前,我的心能感觉到她浅浅的呼吸;母亲在故乡,故乡便成了一首是握在母亲的手里的诗了,故乡有母亲殷殷的的眼神,母亲便是故乡的一道最美风景了。
  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个个字花,在心里悄悄的开了。
  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片片叶子,在心底悄然的绿了。
  告诉我,在暗的夜,愁绪是怎样的生长,长成一棵树,心房里,思念斜斜的照耀着,透过缝隙,夜被思念拉长了。
  告诉我,在暗的夜,母亲是怎样的思念,思念她远行的孩子,透过浅浅的清泪,我听到了母亲心的哽咽。
  告诉我,在暗的夜,故乡是怎样的一种风致,那流经故乡的河,洒满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泪,不在回头的水,可否载得走游子心中的落寞?
  那是乡愁么,那分明是母亲想我的泪呀,孤寂的、无语的。
  夜,寂寥的清辉,铺满了心的世界,随着夜色,弥漫着一种想念,弥漫着一种感觉,渐渐的、渐渐的浓了。
  忘不了的离愁,乡愁成了心底最深的记忆了,故乡的夜,我不在的夜,母亲的眼神成了一首歌了,无望的想,无望的期待。母亲是故乡,故乡是母亲。在月的清辉下,我凡俗的眼看不出她们的界限是否清晰?
  困倦的眼呵,无语的心。在每一个凄清的夜。在思念中,乡愁,是一首母亲唱的催眠曲,在思念中,月,渐渐的沉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9-19
《乡愁 献给我远方的母亲和故乡》

很早之前便读过余光中的《乡愁》,那时不能体会他的落寞。可现在,每一次读完,一缕缕的的乡思都会悄然的爬上心头。
一直以为自己很潇洒,头也不回便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温暖的家。十几年了,故乡的记忆已变的渐渐遥远,只有母亲的泪眼,还留在记忆的最深处。时光荏苒,十几年的光阴,终于让我知道,那时的我,年轻的我,又怎能了解离愁,又怎能读懂离愁?
那时年轻呵,年轻的心写满的只有明媚,只有灿烂,少年不知愁滋味?心有落寞谁人知?那时落寞是心中的一点痕迹,淡淡的。无语的。不知也罢。
对故乡的记忆,因为时间的微风轻轻的拂过,在脑海中渐渐的不在清晰。记忆中,只剩下母亲殷殷的眼神。只是这种思念,在心的深处,不会因了离着久远便慢慢忘怀。我一直不能淡忘,我一直无法淡忘。我是一只飘泊的风筝呵,无论飞的多远,飞得多高,那根线,那根线,坚韧的线、温暖的线,维系着家乡和亲情的线,是握在母亲的手里的,是握在故乡的手里的。
当我的年龄也到了当年母亲送我出来时的年龄时,在千里之外的夜,寂寥的,世界被月的清辉洒满的夜,思念盛满了我的心房,叫乡愁吗,那一种无语的感觉,就象一根弯弯曲曲的青藤,绕满了心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吗?乡愁是一只小狗吗?乡愁在我心中是一首寂寥的诗,在月下轻轻吟诵,和着明月柔和的清辉,透明的,有泪的痕迹,却没有心和我轻和。
母亲的眼神在月下慢慢淡了,浅了,在我思念她的时候,我知道,母亲也一定思念着我;我知道,当我思念故乡的时候,故乡也一定在思念着我。
远方的故乡遥远成一个记忆,鲜活的,也是模糊的、无语的;遥远的母亲却如一幅画,宁静的,清晰的,象在眼前,我的心能感觉到她浅浅的呼吸;母亲在故乡,故乡便成了一首是握在母亲的手里的诗了,故乡有母亲殷殷的的眼神,母亲便是故乡的一道最美风景了。
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个个字花,在心里悄悄的开了。
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片片叶子,在心底悄然的绿了。
告诉我,在暗的夜,愁绪是怎样的生长,长成一棵树,心房里,思念斜斜的照耀着,透过缝隙,夜被思念拉长了。
告诉我,在暗的夜,母亲是怎样的思念,思念她远行的孩子,透过浅浅的清泪,我听到了母亲心的哽咽。
告诉我,在暗的夜,故乡是怎样的一种风致,那流经故乡的河,洒满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泪,不在回头的水,可否载得走游子心中的落寞?
那是乡愁么,那分明是母亲想我的泪呀,孤寂的、无语的。
夜,寂寥的清辉,铺满了心的世界,随着夜色,弥漫着一种想念,弥漫着一种感觉,渐渐的、渐渐的浓了。
忘不了的离愁,乡愁成了心底最深的记忆了,故乡的夜,我不在的夜,母亲的眼神成了一首歌了,无望的想,无望的期待。母亲是故乡,故乡是母亲。在月的清辉下,我凡俗的眼看不出她们的界限是否清晰?
困倦的眼呵,无语的心。在每一个凄清的夜。在思念中,乡愁,是一首母亲唱的催眠曲,在思念中,月,渐渐的沉了。
第4个回答  2018-09-30
思念家乡
  望望天空,下着淅浙沥沥的小雨,我看着这一滴一滴雨珠,心中有种涌上来的冲动,汇成一句诗是李白的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也许是因为离开家乡太久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受。自从儿时出世我有一大段时间都是在家乡度过的所以我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的熟悉,那怕是把我的眼睛蒙上,我也能从村口走到我家。在离开家乡的时候,我的心里尽是难舍。每一次推开家里那条布满灰尘的家门时,心中总有一份喜悦,而每次离开家乡时锁门的时候手都在打抖。到了村口,还不忘记再回头多看几眼家乡这美丽的景色。

  家乡有许多值得我留恋的东西。每天晚上想到家乡总会梦见我从前在家乡玩的情景,梦中总是出现着那几副画面,一副画面是明亮的月光下,门前的小石桌前,坐着一个天真的顽童,和一位老奶奶,听着奶奶讲那一个又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可总是觉得十分好,回回都拍手叫好。还有在后园里一个儿童用锄头的“头”在理出一块地来,准备种心爱的桃子…每当这时,我总是会被惊醒,一醒就再做那个梦,可却做不到了,这时,我哭了,天那!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仄给我吗?怅望灰天,在泪光中幻出故乡的面影.

  每当想起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就有点和王安石有同一种感觉似的。现在是冬天,冬风已经把我的家乡“刷”白了,而我只有到过年才能回去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