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财务自由之路

如题所述

                              我的财务自由之路

    我从07开始接触理财,没错就是那个大涨又大跌的07年,我就是那一大把韭菜中的其中一根小韭菜。

    第一次接触理财是受我妈的委托基本情况如下:你看那个李阿姨,她买的股票都赚了xxxx,她叫我跟她买,现在肯定赚钱,巴拉巴拉巴拉以下省略3000字。在我妈强烈的要求下,我也兴致高昂的,特别受蛊惑的去开了户,买基金。看涨几块钱都能开心一整天,要跌了就不是那么高兴了。反正最后结局都能预见到,没错,割肉离场。但是,哪怕到离场也都不知道自己买的基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可是自那以后,似乎对金钱有了另外一种理解,钱不再是只能消费,原来钱也是可以赚钱的。原来还有这样的理财的渠道,不是只能存进银行。那时候就开始对钱有了关心。看别人都是:他们怎么都那么有钱,他们的钱都是怎么来的。他们都是怎么管理那么多钱的。进而对这些人产生了无限的崇拜。

   后面几年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养孩子,勉强收支平衡,都没钱可理。直到老公的工资有了大幅提升,我又蠢蠢欲动,做些强制储蓄计划。很快选择了几款基金定投,积攒了一只小金鹅,结果金鹅还没开始变肥了就飞走了,具体就不说了,只能说是第一次创业失败,内心百感交集。

    老公坚决离开之前的岗位,自己创业。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两个人开起来一个小店。手上有点钱了又是碰上15年大涨,老公听朋友介绍了一支股票,朋友赚的不少,推荐我老公也买点试试。老公特别激动,想把钱都投进去。这次我不支持他,表示不是很看好,但他很坚持,预备了5万块钱,十分兴奋的按他的思路买进卖出,天天盯盘。恨不得天天涨停,越涨越买。跌一下就叹气。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和我第一次买基金的时候一模一样。生活的重心都被股票的那几根线操控了, 直到说要实验熔断机制,也不知道到时熔断是个什么玩意,结果就是凉凉。自那以后老公明确表示再也不买股票了,心累。

     应该大部分人都和我们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经历,一涨就高兴,一跌就叹气,被深深套牢,无线感慨,再也不买股票了。但其实要知道,不是股票不好,而是我们自己不会,我们了解的太少。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人家说好,自己连买的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就直接一头冲进去,然后就希望靠它发财了,这其实就是赌博。

      理财目标的设定首先要和自己的理想生活保持一致,继而为他归档分类,认清自己的优势,放大时间,按月的维度完成挑战,记录下它们,让他们留下的每一笔都是我们人生的伏笔。

     经过这几轮投资失利,我深感这不是真正管理家庭资产的办法。我要的是投资不是投机。但我也知道,没有人能一开始就做好。于是又从头开始学习理财,找了各种书,课程。要学的东西太多,信息源也参差不齐,真假难分。只能从巴菲特看到螺丝钉,从小熊学院到简七理财,再到香帅的北大经融学院。从理财基础到资产配置,再到关心市场背后的操作,从盲目跟风到会自己思考背后的你逻辑。慢慢的对金钱管理开始在思维上有了大的转变,也比较明确的方向。

       要知道投资不等于理财:买房子、买股票、买基金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共识,投资固然是理财,但理财绝不仅仅只是“投资”真正成熟的理财,是利用各种理财工具来达到人生目标。这些目标包括买房买车,子女教育和养老安排等等。因此投资并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理财手段中的一种渠道和经历的过程。

     具备了扎实的基本理财理论框架,明白理财就是赚钱、省钱、花钱的过程。我放心大胆的开始准备这次资产配置准备。整理家庭财务现状。列出可能存在的风险,未来三五年可预见的开支项目,结合风险承受能力做出计划和安排,尽量做到方方面面全覆盖。

      从强制储蓄开始动手。因为钱不多,所以坚持收入-储蓄-固定开支=可支配现金的原则。坚持每月定投和12期理财,在股市上涨的时候,定投基金可以给我带来了额外的收益,定期理财到期解决我每个月临时要花钱的情况。

        我的行为老公都看在眼里。他也是非常支持我,每次花钱回来都和我报账,我也坚持记账,因为光存起来还不够,还要了解家庭的开支结构。慢慢梳理下来,就对每个月大概要花多少钱做到心中有数,坚持做好月开支预算和分析。

      觉得这样还不够,又开始根据使用目的建立账户,保证了3-6个月备用金之后,剩余的钱按目的来分配。配合使用目的来做合理的投资产品和期限搭配。生活开销尽量都刷信用卡,让现金放在货币基金增加点收益,虽说是个看不上眼的小羊毛,但每个月也能白喝两瓶牛奶了,也没什么不好。女儿的压岁钱给她存到了单独的指数基金,以备未来上大学使用。8月份要支付的保险费,去年就已经存上了一年期理财等等等等。账户越开越多,明细越列越详细,表格登记的清清楚楚,就不担心会搞错。每次看明细清单的时候,都觉得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切记不能只看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整体大局观,要做到以未来的眼光看现在。

     节约也要有目的,钱其实只是更换其他物质的工具,它是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不能本末倒置。预备一部分每年暑假旅行用资金,用来充实家人的旅行。也经常会有一些冲动性的消费欲望,我就会将冲动购物的东西折算成金额,做个提醒,然后用差不多的金额作为用来给以后给自己或者家人东西的抵充金额。或者出售家里二手的闲置物品,补贴额外开支。

   要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储蓄是所有理财活动的第一步,有了一定的积蓄,加大资金量,才能更多的享受金钱本身的收益,实现财富增值。

      作为资产配置的一环,自然不能把保障漏下。之前躲不掉朋友人情,已经先给孩子买了一个重疾险,但也只知道是保障大病的,其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自己想了解这一块之后,查阅了很多的保险资料,发现条款太多,看起来难度太大。看了很多资料依旧一头雾水。咨询做保险的朋友又是给我推荐好多款保险产品。最后还是搜索了好多的公众号和保险的课程。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什么重疾险,意外险,教育金,分红型,消费型;果然不熟悉的人随便买都是坑。现在在回头看看女儿的的保单,满满的坑。退保也已经不划算了,硬着头皮继续缴费就当花钱买教训了。

      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看了上百款保险产品,才给自己和老公配置好了基础的重疾险,又给全家都配上了意外险。因为预算有限,尽量做到高性价比。按一般的比例都是收入的20%用来做保障的,但真的这个20%花到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未来,我老公内心是很抗拒的。觉得这钱就是打了水漂的,这也是逆人性的一点。 

     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后看的20-30年,等我们退休后,社保退休金估计只能勉强温饱,疾病还是要靠自己提前做好预防,避免一个大病就将全家拖垮了。做好养老规划,未雨绸缪。

     我又将余下存款投入了指数基金,又开始养金鹅了。因为自己对个股的把握不住,只能将目标放置到指数基金上去,这个风险小,而且即使个股出现黑天鹅,灰犀牛现象,对整体的指数走势也是影响有限的,所有我还是投的比较放心。

      即便放心,市场的周期波动也是无法控制的。2018年一年不仅将之前的已有盈利全部回吐,本金还亏损了30%,这是不少的一笔钱。我老公每次看账户,都是心疼的不行,然后就表示当初应该听他的,卖掉等便宜的时候在买进巴拉巴拉巴拉的。我自己还是比较淡定,因为预备周期是5年左右,所有现在的浮亏我视而不见。果不其然2019年初一下子市场猛涨,收益率又到了20%。但是没几个又都跌回去了。现在的我真的特别淡定,已经有了那种可以半年看一次账户的状态。因为整体金钱分配比较均匀,不会出现特别着急要钱的情况,即使有这样的情况,我也是有6个月基础备用金在,一点都不会担心。

      理财最怕就是受情绪的影响,我们往往低估了情绪的力量,他会不断的考验我的内心。因为市场是在波动的,行情好的时候,会希望所有的钱都投进去就好了,亏的时候就会想,早知道那时候卖掉就好了。这样的情绪才是大部分人的正常情绪。见不得自己的账户亏损,高抛低吸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但实际上理财是逆人性的,违背我们的主观意识,机械性的才是能很好的完成目标。

      想要获得投资成功,不需要超凡的智商或者秘密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的决策,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我先生表示现在这样的财务分配体系很好,身边的朋友碰到财务上的问题,也会来咨询我,让我特别的有成就感。追求完美等于自我麻痹。所以一定要做到一年一检查,看看每年的计划和一年后的结果,审视当下的金钱观,以及之前的策略是否还适合当下,总结一年的成就和得失。以及预测下一年的开支金额。检查风险等级。

   总结一下:要对自己的资产和负债准确的了解。

                    可支配开支=收入-存款-固定开支

                   坚持记账,清楚开支范围

                   明确理财目标,制定短(1年内),中(2-5年)和长期(10年及以上)财务目标。落于纸面,以月为周期慢慢实现。

                  坚持一年一检查,学习新知识

       在理财的路上越走越久,就觉得有规划的人生会让我非常满足,以及充满安全感。兴趣越发的浓厚,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了变化。虽然可能还很微不足道,但很明显的直觉会越来越好,理财是件有趣的事情,金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安全感。

              所有的偶然,都是生命中我们自己的精心安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