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的历史文化

如题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南五大调鲁南五大调活跃在以郯城马头为中心遍及整个鲁东南,甚至传到鲁北广饶等地的一种民间曲调。因集中流行于郯城、马头一带,故又称“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它的旋律婉转圆韵,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际情谊。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海孝妇孝妇传说的源头是《汉书》。 郯城木旋玩具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图案设计上,多取材于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归属,对于研究当地乃至中原地区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内容最初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图案的设计上,既有儿童喜爱的花纹,又有成人视为吉祥如意的龙凤图案,有着童稚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折射出人类发展的足迹。 郯城县木版年画郯城木版年画的集中产地胜利乡沙沃村,在县城西南15公里的沂河北岸,是郯城木版年画的发源地。郯城木版年画起源于200多年前。,一位潍坊年画艺人逃荒至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恰值年关将近,饥寒交迫之际,他就解下随身携带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画出换取食物。不料,这些色泽艳丽抢眼、极具渲染喜庆气氛功能的年画一经面市就获得热烈的欢迎,不仅生意红火,沙沃村村民更是倾村前来拜师学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沙沃村人结合本地的地域特征,一代代推陈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专业村。在鼎盛时期,沙沃村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是苏北、鲁南的最大年画集散地。 柳编工艺制品白柳,民间群众俗称白柳条,又称条子。 白柳的种植和编制工艺品生产,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李庄、黄山、沙墩、庙山、高峰头等乡镇。农民有着种植白柳的习惯。其传统柳编制品,主要编织簸箕、针线筐、条箱等农家日常生活必需品,当地生产柳,当地加工,当地销售。自1972年郯城县工艺美术总厂开始生产柳编工艺品。郯城县种植白柳条5万多亩,年产白柳条近3000万斤,为农业创汇进一步开发柳编工艺品生产打下了坚强基础。郯城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柳编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1999年3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 膏像工艺制品
石膏像:是将水与石膏按1:1.8左右的比例稀释后倒在模具中,待石膏完。全干后脱模所形成的玩具。石膏像制品主要产于港上镇付桥村。
郯城方言
属北方话,据调查,本县大体上有北中南三种口音。语音有明显差异,词汇也有细微的差别,语法方面基本一致。郯城县政府所在地郯城镇系郯国故城旧址,为郯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代表郯城方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22
郯城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东夷”之地,夏时为徐国,徐姓始祖发源于此,春秋称为郯国。“鹿乳奉亲”、“昭子问官”的典故即处于此;“孔子师郯子”世代流传,“齐魏马陵之战”扬名天下;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窦娥的原型即为汉代东海孝妇。汉相于定国,儒学大家王朗,南朝无神论者、天文学家何承天,杰出诗人徐陵、鲍照、何逊等,都为古郯文化谱写了瑰丽篇章。鲁南地区中共早期创始人刘之言的革命活动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