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钮錞于的虎钮编錞开发历程

如题所述


音调雄浑,音质华美,音韵灵动,伴之以粗犷、奔放、雄壮的土家族歌舞,《錞于乐舞》似天籁之音穿越时空隧道飘然而至,让观众如痴如醉,接受心灵的洗礼……兴盛于2700多年前的商周,出土于1960年,二十一世纪“惊艳”于大雅之堂,刘朝阳用七年时间,让国家一级文物——錞于重放异彩,为土家族文化擦亮了又一张崭新“名片”。 说到錞于,必谈及其主人古代巴人。巴人,过去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不但作战勇猛顽强,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不断征战,自强不息,世代繁衍。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巴人与湘鄂西、四川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楚、巴蜀文化。
据史料,商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錞于就是《周礼·地官·鼓人》记载的“六鼓四金”之器。“击鼓鸣金”,“四金”为錞于、镯、铙、铎,多与鼓配合,用于号令军士行动之器。《淮南子·兵略训》中记载:“两军相当,鼓錞相望。”古代巴民族军士“天性劲勇”,英勇善战,錞于所发“清响良久”、“声震如雷”的乐音,正是巴民族军士这一特点的印证。后来,錞于逐渐“变脸”为巴贵族田猎时使用的打击乐器,部落欢宴时的娱乐之器。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1960年以来,石门县相继出土錞于32个。其中1983年6月在新关镇安乐村熊家岗渫水河滩边,一次性出土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錞于15件,最高的53.5厘米,最矮的43厘米,最重的14.2公斤,出土总数为全国之最。錞于的上盖,一般以虎、马、龙、蛇等图型为钮。石门出土的錞于全为虎钮,虎是巴人的图腾,以虎的形象做纽的“虎钮錞于”,表示了巴人祖先的崇拜观念。由于时间久远,已没有一件錞于能清晰发声。如今,它们静静地躺在石门县博物馆的玻璃展架内,追忆着昔日的“回声嘹亮”。 2006年春,一年一度的石门茶文化节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以什么样的特色活动,宣传、推介品佳质优的本土茶叶,让消费者们过目不忘,留下美好印象,“多喝石门茶”呢?
在组委会其他同事冥思苦想之际,县文联主席刘朝阳灵光一闪:錞于是编钟的“前辈”,编钟文化让其出土地——湖北随州风光无限,我们做做錞于文化,说不定会“一鸣惊人”。思路得到领导和组委会的肯定,并明确由他牵头落实。 尽管全国出土錞于100多个,但只是作为古巴国文化的象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供人观赏,没有进行市场开发。
刘朝阳马不停蹄地跑长沙、武汉和北京。在请教过程中,有专家“大泼冷水”:錞于一直被认定为单音乐器,不存在音高关系,因而不像编钟那样可以编组演奏,开发价值不大。但刘朝阳提出了不同意见,为什么石门会一次性成套出土大小不一的15件錞于?难道聪明的古代巴人,会敲击着单调、乏味的錞于载歌载舞吗?
他请来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黎晓阳,古音乐专家刘镇钰教授,省音协秘书长金沙等专家前来“坐诊”,音阶、音频、音色等渐渐有了眉目。为了印证錞于在古时便是编组乐器,他陷进了浩如烟海的音乐资料“汪洋”中,从一份论文中得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李纯一教授在著作《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中,提出了錞于编组演奏的内容,他大喜过望,但这部书在石门县、在常德市、在湖南省图书馆都没有。2006年底一个冬夜,他只身赶到北京市图书馆,从长达几百万字的著述中挑出了关于古錞于的文字,用手机一一拍了下来,连夜坐火车回到石门。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手机竟途中丢失了,他不得不再一次上北京“重来”。
为将理论化为实物,他筛选中湖北省随州市古编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其实,錞于与编钟的制作区别很大:编钟是合瓦型,錞于是圆筒型,采用“失蜡浇铸法”时腊与青铜器的定音换算关系,两者完全不同。其次,编钟是一器双音,可以自带一个半音,而錞于因其形状限制,是一器一音,音位的排列、音调的转换需严格控制,只能“另起炉灶”、“摸着石头过河”进行。
2006年11月18日和2007年5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分别播出《虎钮錞于》和《錞于的秘密》专题节目,给予了苦闷中的刘朝阳莫大的慰藉与支持。作为一个不懂音位、音律的“音盲”,刘朝阳虚心求教,和技术人员们互相切磋,反复试验,2007年4月,有两组音高、15件套的第一套编组錞于终于诞生了。2008年6月,国家专利局授予刘朝阳《虎钮编錞》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09年初,“中国錞于网”正式上线,开发工作风生水起。
2010年9月,世界上第一套,也是惟一一套拥有完整音律,由31个錞于组成,有高、中、低三组音高的虎钮编錞研制成功。但申请发明专利时,却被驳回。国家专利局认为,錞于是出土文物,不存在发明的成分。为此,刘朝阳据理力争:单个錞于确实属于出土文物,但是錞于的编组、音位、演奏都已经失传,是他锲而不舍组织攻关发明的。精诚所至,国家专利局向他颁发了发明专利证书。
几年下来,刘朝阳不仅耗费了大量精力,而且个人承担了50多万元的研制开发费用。 錞于生产出来了,但怎样演奏,怎样走上舞台,怎样还原古代巴人的风采?錞于是青铜乐器,通过敲击发音。由于声音悠长,多个錞于的声音往往重叠。刘朝阳想,一边敲击一边手抚切音,这样既能让錞于清晰发声而又不产生混音,何不让演员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编成舞蹈呢?他邀请来石门县音乐家协会主席申象泉、秘书长张忠富,县荆河戏剧团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奏员张福雄等志同道合者,共同想办法出主意,决定编排一套錞于乐舞。演奏以錞于为角,配以巴乌、芦笙等吹奏乐器;舞蹈则以反映土家族古代传说为元素,如对虎的图腾崇拜等。演员们身穿豹纹和草编衣服,随着伴乐翻腾、跳跃,强烈的节奏和张扬的姿态,呈现出一种古老原始的氛围。旋律简洁的乐声响起,苍茫洪亮,配着清越的古乐,颇有古朴厚重神秘之感。
2009年3月30日,在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上,编錞首次亮相,引起了空前轰动,受到媒体密集报道。錞于,终于走出历史的尘封,走上了现代舞台。2009年8月,錞于乐舞《祭》获得常德市艺术节金奖。2010年1月5日,在湖南省新年音乐会上,錞于乐舞在湖南大剧院闪亮登场,备受追捧。2010年2月至4月,在长沙博物馆,15件套錞于与“李铁映工艺美术展”同馆展览,影响广泛。2011年12月30日,錞于乐舞《生命祭》应邀参加湖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银奖。
2011年4月29日,錞于乐舞应邀参加上海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演出,首度迈步国际舞台。
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錞于乐舞》应邀参加第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每天进行三次现场表演,与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演员同场献艺,展示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青铜打击乐器的“阳刚”与“年轮”,获得由国家文化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颁发的太阳神鸟银奖。錞于,得到了国家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认可与肯定。
2011年10月18日,在常德市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刘朝阳被中共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他为弘扬土家族文化做出的突出贡献与事迹广为传扬。
“下一步,我的目标是将錞于作为文化产业做大。”刘朝阳说,“希望与省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合作,开发錞于表演、雕塑、绘画、艺术设计、文化交流以及影视制作等系列产品,让古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相信,古老的《錞于乐舞》一定能借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唱响新时代的最强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7
虎钮錞于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手工编制工艺品,其开发历程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20世纪初,虎钮编钟是一种流行的装饰品,多为金属或硬质材料制成。1920年代,江苏苏州一些手工艺人开始尝试用丝线编织虎钮。这些艺人造出的虎钮编钟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深受人们喜爱。1940年代,虎钮编钟的工艺逐渐完善,手工编制的技艺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此时,虎钮编钟逐渐从装饰品演变为礼品和纪念品,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门商品。在此期间,虎钮编钟也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播,如江西、安徽等地的手工艺人都学习和仿制这种编织工艺。20世纪末,虎钮编钟因为其传统的手工艺品特点,开始逐渐被工业化替代。然而,一些手工艺人为了保护这门传统工艺,开始尝试将虎钮编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新颖的设计和制品。现在,虎钮编钟已经成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虎钮编钟的发展历程也充分体现出了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传统文化与创新的融合。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